《人人都爱经济学》读书笔记 |
《人人都爱经济学》-王福重
第1章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欲望
特点:无穷大
资源
经济学定义:满足人欲望的手段
特点:稀缺
资源配置
三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目标
有效率
定义:所有人都不能变得更好,除非有人要为此变差
两种方式
计划经济
少数人说了算
市场经济
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
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
第2章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
几种特殊思维方式
边际考虑
特点
只看现在和未来
过去的决策对现在没有影响
边际产量递减公理
产量和工资是由最后一个人的产量决定的
效用
定义:商品能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
边际效用递减公理
效用是由最后一个物品的效用决定的
机会成本考虑
定义:是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特点:没有发生的或跟事情没有直接关系的也记作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
收入-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
定义:实际或已经发生的成本
会计利润
收入-会计成本
均衡考虑
第3章 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
每个人包括厂商,都在给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第4章 经济学的新方法: 博弈论
传统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
假设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无法解释寡头市场
博弈论
既考虑别人的决策
也考虑自己的决策对别人的影响
四种状态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结果:纳什均衡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5章 供给和需求
价格
市场经济的灵魂
本质:交换的比例
价值
客观要素
劳动
资本
土地
技术和知识
客观要素
边际效用
二者得以同一
价值就是价格
由两者共同作用
供给
劳动
土地
资本
企业家才能
需求即边际效用
供求理论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均衡价格对买卖双方最好
第6章 消费者理论
消费的目的:
获得效用,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手段
使各种商品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货币的边际效用
所购买的每种商品的最后以单位的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第7章 厂商理论
边际产量
递减是规律,递增则不必然出现
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
企业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
企业所有者的自由时间的机会成本
总收益的分配
工资
属于工人
利息
属于资本家
地租
属于地主
正常利润
除去以上三种收益之后的余额
属于企业家
经济利润
出去以上四种收益之后还有的余额
属于股东
一般很难见到
也称超额利润
亏损
意味着没有正常利润
出现亏损,不应立即停产
成本
固定成本
与产量无关
平均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总产量
可变成本
与产量有关
平均可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产量
如果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则多出来的部分就能弥补部分固定成本
如果停产,损失的是所有成本
第8章 竞争和垄断
完全竞争
无数个买者和卖者
信息是完全的
产品是没有差别的
进入和退出市场是自由随意,无障碍的
结论:市场中的所有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创造者或改变者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边际成本递增
垄断
垄断者具有定价权,因为他唯一生产者
两种垄断
自然垄断
价格可能是最低的
行政垄断
第9章 垄断竞争和寡头
垄断竞争最常见
既有完全竞争的特征
又有垄断的特征
垄断竞争的厂商
短期内有经济利润
长期不会获得经济利润
垄断者
长期有经济利润
缺点是缺乏效率,存在资源浪费
优点是:品种多,可选择性多
寡头
价格经常保持稳定
第10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是一个价格概念,是市场价格的和
是最终产品的价格和
是个生产概念,不是消费概念
是流量概念,不是存量
是地理概念
第11章 总需求:经济繁荣的根本
总需求=所有人愿意买的东西总和
新古典经济学
价格机制完全有效
凯恩斯经济学
否定市场完全有效假说
人们不愿意买东西的原因
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流动偏好
既然人们不愿意买,就让政府买
核心观点:短期、均衡的产量或者对于社会最佳的产量是由总需求的水平决定的
第12章 财政、税收与财政政策
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最核心功能
提供公共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非排他性
两个方面
收入政策即税收政策
强制性
无偿性
法律规范性
支出政策即政府开支
购买开支
消费者的购买
厂商的需求
政府的购买
净出口
转移支付
具有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大于税收的乘数
挤出效应
经济萧条时,没有挤出效应
货币政策
第13章 货币和银行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交换和支付
交换是双向的
支付是单向的
纸币
是信用货币
靠的是政府的信誉
货币的层次
M0
小范围的货币,即现金
包括纸币、硬币
流动性最好
M1
包括M0
还包括活期存款
M2
包括M1
还包括定期存款和企事业单位的存款
流动性
买到商品的能力
利率
表示借钱的难易程度
价格是获得商品的难以程度
经济学上,利率是货币的价格
货币的作用
交换的媒介
支付的工具
价值储藏的手段
第14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目的
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货币政策
央行实现目标的手段
货币供给量
即为货币总量
手段
存款准备金
贴现率
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的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交易政府债券的市场叫公开市场
第15章 失业
失业的人的经济学定义
一定年龄,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条件,但没有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
自愿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原因
自然失业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经济衰退或经济周期造成
第16章 通货膨胀
严格定义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主要标志CPI
政府是最大受益者
赢得票子越多,属于老百姓的东西就越少
政府是社会最大的债务人
没有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的
原因
总需求拉动造成的
消费需求,即家庭购买消费品
投资需求,即厂商购买投资品
政府购买,即政府的购买性支出
国外的需求,即外国人对本国产品的购买
成本推动造成的
人们的预期,即“惯性通货膨胀”
“自我实现的诺言”
弗里德曼的观点
通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央行让过多的货币流入市场
治理通胀的方法
压缩总需求
实行工资和物价管制,控制成本上升
采取经济衰退的办法来控制不断上涨的价格
与通胀相比,失业更严重,更需要解决
经济学家一般都接受3%以内的通胀
第17章 经济增长
四个因素影响增长
自然资源
物质资本
“资本深化”规律
要想持续增长,资本投入增加的速度必须快于劳动投入增加的速度
技术进步
延缓了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
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源
是附着于人身的、能够增加产量的能力
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
作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制度
第18章 国际贸易和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基础
解释国际贸易的两种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的
可以解释部分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原理
李嘉图提出的
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别人
第19章 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是说,商品、资金、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应自由地流动
贸易保护主义则主张对贸易进行限制
高关税影响消费者利益
高关税诱发
走私
腐败
配额
是一种“寻租”
同样诱发腐败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什么都生产
资源不够
做不到什么都有绝对优势
即使样样有绝对优势,也不一定样样都有比较优势
第20章 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
汇率的定义
用别国货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或者说两种货币交换的比率
均衡汇率
决定汇率的根本原因
“购买力平价”理论
使不同货币在任何国家具有同样的购买力
适用于可贸易商品
由外汇市场决定的汇率更科学
因为照顾到了交易各方的利益
统一货币
金本位制度
布雷顿森立体系,即“双挂钩”,又即“固定汇率制度”
美元跟黄金固定挂钩
其他货币按照各自含金量跟美元挂钩
“浮动汇率制度”
外汇市场
是不同国家货币交换的场合
人民币升值
好处
生活水平凭空提高
进口成本为主的企业利润增加
由于进口增加,国内市场供应更加充分,可以稳定国内价格
坏处
影响一部分出口,导致一定失业
引发金融系统的不稳定
其他一些影响
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
进出口
旅游
....
资本项目还未实现
买卖股票、房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