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珉马原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作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3、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除了社会基本矛盾那一类之外,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革命、改革,或者科学技术,都不能说是基本动力、根本动力、源泉性动力、自主性动力。可以说是直接动力或重要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重要动力
4、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复合概念。
重要动力
作用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象。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直接、间接作用的四要素:
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生活空间。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趋势。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历史观的划分)
唯心史观
缺陷
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
看到个人作用没有看到群众作用
唯物史观
特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
生产活动
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实践
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反战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次要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划分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形式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包括:社会心理(全社会想法)、风俗习惯
相对独立性
发展不平衡性
历史继承性
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改革开放时候物质和精神文明不平衡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势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道德法律、思想文化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成为真正的科学。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发展动力(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
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性质
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是永恒发展的
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实践的中介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实践的客体
劳动者
实践的主体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渗透于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中。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狭义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广义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决定与反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促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重要动力
改革:重要动力
革命:重要手段、决定性环节、重要动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占主流生产的关系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包含: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
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旦形成,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国家
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段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社会管理是社会的自我管理。
国家和社会的统一之日,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这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有矛盾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内容: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含义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过程
人民想发展和会发展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作这选择原因
1、取决于民族利益
民族利益是直接动机。
2、取决于交往
3、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与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人的本质
与动物的区别:劳动
人的自然属性
与人的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决定性作用、历史的创造者、主体
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精神财富创造者
3、社会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个人
历史人物(有正有负面)
分类
杰出人物:影响事件但不改变趋势
无产阶级领袖
普通个体:创造自己的历史,作用于社会
含义: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对历史发展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出现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物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的功绩,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实事求是评价。
保持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尊敬领袖,不搞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