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思维导图(详细) |
海洋动物学
绪论
生命起源
特创论
宇宙说
自然发生说
生源论
生命进化起源学说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六届系统
病毒界
细菌界
蓝藻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分为
无脊椎动物学
脊椎动物学
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描述法(基本方法)
比较法(重要方法)
实验法
综合研究法
种的概念
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和其他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动物命名法
双命名法
属名+种名
三名法
属名+种名+亚种名
多细胞动物起源
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卵
动物极是细胞质多的一端
植物极是卵黄多的一端
卵裂
完全卵裂
均等卵裂
不均等卵裂
不完全卵裂
盘裂
表面卵裂
囊胚期
在卵细胞中央形成一个明显的空腔,即囊胚腔,周围的细胞叫囊胚层
原肠期
出现原肠腔,内胚层,外胚层,原口
内陷
内移
分层
内转
外包
原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形成的
原口(胚孔),将来形成动物的口,
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原口
动物。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及其以后的动物
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原生动物门
基本特点
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类器官
运动类器官
鞭毛,纤毛,伪足
消化类器官
胞口,胞咽,胞肛
排泄类器官
伸缩泡
类器官的概念
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 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营养方式
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
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鞭毛纲
基本特征
营养方式
光合营养
渗透营养
呼吸
有氧
无氧
纵二分裂
能形成包囊
绿眼虫
角鞭虫
夜光虫
锥虫
鳃隐鞭虫
肉足纲
根足亚纲
沙壳虫
表壳虫
辐足亚纲
太阳虫
放射虫
大变形虫
孢子纲
基本特征
全营寄生生活
无运动类器,或在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类器官
多具顶复合器
疟原虫
血孢子虫
软蜱
碘泡虫
纤毛纲
纤毛纲的基本特征
以纤毛为运动胞器
细胞核一般分化出大核小核
细胞质高度分化,多有摄食胞器
生殖
横二分裂
接合生殖
纤毛纲是原生动物门中最复杂,分化程度最高
大草履虫
结构
表膜
外质
内质
呼吸
体表
生殖
有性生殖和二分裂
海绵动物门(侧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像多细胞的动物发展的一个侧支
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
水生固着生活,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低等多细胞生物,无器官或真正的组织
无神经系统
特有结构水沟系,具有水流通过的沟,孔,室
单沟型
双沟型
复沟型
具有骨针或有机纤维组成的内骨骼
通过出芽或芽球进行无性生殖,通过卵,精子进行有性生殖
芽球的结构
中胶层中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几丁质膜和骨针,形成芽球
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逆转现象
海绵动物胚胎发育最特殊之处是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植物极的大细胞外包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相反,因此称为逆转现象
体壁
皮层
扁细胞
保护,调节水流
孔细胞
形成入水小孔
中胶层
中间一层。骨针,海绵丝,变形细胞
变形细胞
形成骨针、海绵丝
卵和精子、芽球生殖
芒状细胞
胃层
领细胞
营养,呼吸,排泄,生殖
鞭毛
营养
和原生动物一样只有细胞内消化
分纲
钙质海绵纲
六放海绵纲
寻常海绵纲
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对称体制
辐射对称
通过身体的中轴(由口面到反口面),只有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具有这种体型的动物适于漂浮生活。
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
外胚层
上皮肌细胞,感觉细胞,腺细胞,刺细胞,间细胞
内胚层
内皮肌细胞,腺细胞
原始消化腔
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肠腔。具有消化作用(胞内外),有口无肛门
扩散式神经系统——神经网
由两极和多极神经元以及感觉细胞基部的纤维互相连接而成
没有神经中枢,信息的传导是不定向的
刺细胞
分布于外胚层,以触手处最多,能产生毒素
水螅型和水母型
水螅型(适应固着生活)和水母型(适应漂浮生活)
生殖和世代交替
出芽生殖,有性生殖
浮浪幼虫
在有性种类的生活史中,出现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型,以水螅型营无性生殖(出芽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又以有性生殖产生水螅型个体。这种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
代表动物——水螅
单独生活在较清洁而富有水草的淡水池和流溪的水草
腔肠动物门的分类
水螅纲
钵水母纲
珊瑚纲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的进化,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中胚层的形成
形成中胚层的意义
实质组织
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也称间质
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的空
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
功能
储存水分和养料
保护内脏器官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肌肉组织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
皮肤肌肉囊
扁形动物体壁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环肌、斜肌和纵肌)组成,包裹全身,呈囊状,故称为皮肤肌肉囊。
作用
皮肌囊除了保护功能外,还有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去摄食,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消化系统(不完全消化系统)
口
咽
肠
合胞体状
单肠类
三肠类
多肠类
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
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枝的盲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份,调节渗透压和排出含氮废物
神经系统
梯状神经系统:由“脑”和脑向后发出的两条纵行神经索及两条纵行神经索之间相互连接的横神经组成。
感觉器官
眼点
感知光线明暗,但不能成像
平衡囊
生殖系统
由中胚层形成
动物出现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同时出现了输卵管、输精管等生殖导管和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体
具有外生殖器
涡虫纲
体表被纤毛,
具杆状体。肠发达,
涡虫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耳突的作用
触觉
牟勒氏幼虫
吸虫纲
体表无纤毛,
无杆状体,肠道简单,
有口,腹吸盘,寄生
日本血吸虫
华枝睾吸虫
三代虫
指环虫
绦虫纲
体表无纤毛,
无杆状体,无肠道,
头节具吸盘,寄生
牛带绦虫
原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
原体腔动物得主要特征
体型
大多数成圆筒形或线型,无明显头部,体不分节。两侧对称
体表
一层非细胞结构得角质膜由于种类差异,膜上有或无横纹,有的种类体表有棘、刚毛、鳞片或纤毛。
角质膜下面为无细胞边界的合胞体所构成的表皮层
具有原体腔
是动物界最早出现的原始简单的体腔,又假体腔或初生体腔,即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
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体腔膜,肠系膜
内部充满体腔液
原肾型排泄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腺型
由1到2个原肾细胞构成,见于自由生活的种类
管型
一般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而成。由纵贯全身的两条纵管
神经系统
神经节
神经环
神经节
完全消化系统
前肠
包括口、口腔和食道(也称咽)三部分,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中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分,由内胚层形成
后肠
包括直肠和肛门。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雌雄异体
绝大多数雌雄异体
管状生殖系统
线虫动物门
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多,最主要的一个类群
人蛔虫
外形
细长圆筒状
始终饱满
体表光滑
雌雄异体
体壁
外层
角质层
中层
表皮层
内层
肌肉层
运动
只能拱曲、伸直、孑孓状运动
只有纵肌,不含环肌
体内充满体腔液,具有流体静力骨骼特征
消化系统
开始出现肛门
完全消化
排泄系统
无焰细胞
原肾管型,简单
神经系统
管状,仍属于梯形,但比扁形动物集中
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的寄生线虫
蛲虫
钩虫
丝虫
象皮症
轮虫动物门
形态结构
外部
头(躯干部)
头冠的纤毛经常摆动使轮虫运动自如,并获得食物
躯干部
兜甲躯干部增厚的角质层
尾(足)
爬行、固着、“舵” 。
足的有无是分类的依据。
内部
体壁
表皮细胞
下皮肌肉
皮层
假体腔
位于体壁和消化道与内脏之间的一个大空腔,在体壁和内脏之间无肠系膜,所以称“假体腔”
咀嚼囊
高度硬化的咽喉。囊为很厚的肌肉壁,囊内有咀嚼器。它有强大的肌肉灵活运动,起咀嚼作用,无消化作用
咀嚼器
高度硬化的咽喉。囊为很厚的肌肉壁,囊内有咀嚼器。它有强大的肌肉灵活运动,起咀嚼作用,无消化作用
感觉器官
眼
触手
吻
神经系统
脑:位于咀嚼器的前面,发出若干条神经到眼、触手和足
生殖系统
非混交雌体(孤雌生殖)
环境良好时出现,产生卵为非需精卵,即“夏卵”,其壳薄而光滑,双倍的染色体,不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即非混交雌体,进行孤雌生殖。
混交雌体
花环轮虫
胶鞘轮虫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节
分节形式
同律分节
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
异律分节
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
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对动物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可能性
出现真体腔
位于体壁中胚层内侧和肠壁中胚层外侧之间的空腔,有称次生体腔,裂体腔。
真体腔出现的意义
消化能力加强
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排泄能力加强,排泄器官进化成后肾管型
身体出现分界现象
具有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
疣足的作用
运动
呼吸
感觉
刚毛
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毛原细胞。毛原细胞分泌物形成
出现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但无“心脏”
血液始终在血管和微血管中流动,不流经组织间隙,闭管式的循环系统是比开管式效率更高
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链状神经系统
由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构成
感觉器官
眼点,项器,平衡囊,纤毛感觉器,触觉细胞
无呼吸器官,用皮肤呼吸
多毛纲
代表动物
沙蚕
纲的特征
头部明显,触须,具有眼点
无生殖带
雌雄异体
具有疣足
寡毛纲
环毛蚓
纲的特征
头部退化,无触手,无疣足
具有环带
雌雄同体
直接发育、
蛭纲
日本医蛭
纲的特征
腹部扁平 ,体节数3,4
无疣足和刚毛
具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口腔内有颚和细齿,烟肌发达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的主要主要特征
体制和躯干划分
头
足
位于身体腹面,是运动器官,形态各异
内脏团
位于足的背面,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多数左右对称
外套膜
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延伸而成,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层
分泌形成贝壳
内层
具有纤毛,纤毛的作用是摄食
贝壳
由外套膜分泌
分三层
角质层(外)
壳层或棱柱层
由方解石组成
珍珠层(内)
由叶状霰石构成
外套腔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鳃,足,肛门,生殖孔等都在其中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达,多呈“U”型,多数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表面、横裂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用于刮取食物
体腔和消化系统
软体动物进化为真假体腔并存的形式:
假体腔极度退化,仅留围心腔,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内脏;
真体腔,存在于各个组织间隙中,内有血液流动,有血窦,所以是开管式循环(头足类除外)
大多数软体动物的血液成无色或者淡蓝色,内含血青素
呼吸系统
水生同鳃呼吸
陆生,外套膜布满血管
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管
神经系统
原始类型的没有神经节
高等的有四对神经节:脑,足,侧,脏神经节。扩散中心式
生殖发育
多雌雄异体且异形,异体受精
头足类直接发育
头足类为不完全卵裂,其他为完全卵裂
单板纲
是原始的贝类,多数都为化石,为研究贝类起源与演化提供材料
具有一枚 圆而扁的贝壳;腹足强大,周围肌肉发达,中央薄,无吸附能力,海底爬行
无板纲
是原始的软体动物,呈蠕虫状,体表具有棘或角质外皮
无贝壳,足退化
多板纲
贝壳八枚,覆瓦状排列
体椭圆形,头部不明显,较原始种类;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吸附岩石或藻类上。如各种石鳖。
多板纲,无板纲,单板纲应为都具有足神经索和侧神经索,又统称双神经纲
腹足纲
软体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贝壳一枚。螺旋状;足块状,内帐旋转扭曲而不对称,鳃,肾,心耳只有一个
田园螺
贝壳类型
右旋贝壳
壳口在螺轴右侧,大部分种类
左旋贝壳
唐冠螺
黄金宝贝
彩鳞海兔
海蛞蝓
掘足纲
贝壳一枚,牛角状,两端开口;头部不明显,外套膜呼吸,生殖腺一个
双壳纲(瓣鳃纲)
贝壳两枚,合抱;鳃瓣状,足斧状
分类
左右对称贝壳
左右不对称贝壳
内部结构
肌肉系统
闭壳肌一对,缩足肌一对,伸足肌(单个);足,外套膜
呼吸系统
瓣鳃(每侧2片)
消化系统
口,食道,肠,直肠,肛门。消化腺为肝脏
胃盾
几丁质,双壳类和一些腹足纲的动物具有, 保护胃的分泌细胞,有的形成角质和石灰质的咀嚼板。
晶杆
循环系统
开管式,由心脏,血管和血窦组成
排泄系统
肾(肾体和膀胱),围心腔腺组成
神经系统
仅有三对神经节。感官不发达
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一对,位于内脏团内,发育经过钩介幼虫期
河蚌
头足纲
外壳退化;体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具有墨囊,直接发育;肉食性
代表动物——乌贼
外部形态
头
球形,具口,口膜,眼,嗅检器
足
形成腕和漏斗
腕10个,其中第四对特长——触腕;雌性左侧第5腕吸盘退化——茎化腕
漏斗
身体腹面,运动器官;
躯干
内有内脏团,具鳍和石灰质内壳;体表具有色素细胞
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羽状鳃
循环系统
闭管式,心脏1心室2心耳
排泄系统
后肾管排泄,囊状肾
感觉器官
发达,有眼,平衡器,嗅觉陷等
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直接发育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得主要特征
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着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
外骨骼及蜕皮现象
由表皮细胞分泌
结构
上表皮
外表皮
内表皮
成分: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前者为含氮多糖类化合物,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而后者大部分为节肢蛋白
功能
保护,保水
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发达的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停止取食和活动,脱去旧表皮而产生新表皮的现象。
蜕皮受蜕皮激素的控制
终身蜕皮
甲壳动物
成熟后不蜕皮
昆虫
气管
高效的呼吸器官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结构
气门,纵支,支气管,微气管,细胞
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也可直接从组织排放碳酸气
体腔及循环系统
节肢动物的体腔内充满血液,故名血体腔;
此种体腔一般是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而形成,所以节肢动物的体腔为混合体腔(血窦) 。
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分节形式
分部类型
头胸部 + 腹部: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
头部 + 躯干部:原气管纲、多足纲
头部 + 胸部 + 腹部:昆虫纲
“三个中心”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胸部:运动中心
腹部:营养和生殖中心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的附肢内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相连处有关节,且本身也分节,其各节称为肢节,故名节肢动物
来源
体壁突出
结构
具关节
功能多,且广泛
附肢类型
双肢型(较原始)
肢口纲和甲壳纲
单肢型
多足纲和昆虫纲
肌肉
强劲有力的横纹肌--成束,无肌腱
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链式神经系统
头部位于消化道上方的前3对脑神节愈合成脑,分为前脑、中脑和后脑,消化道下方的头部后3对脑神经节愈合成食道下神经节,与身体的异律分节相适应,
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调节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运动中心,
节肢动物有视觉,触觉,化学感受器三种感觉器官,分布于体表,触角,附肢及关节等处
消化系统和摄食
消化系统发达,捕食能力增强,摄食碎食能力增强
头部口周围的附肢变为口器
结构
前肠
和后肠一样都是由外胚层向内凹陷形成,因此前,后肠壁上也有几丁质,形成了齿和刚毛等结构
主要功能是取食,食物的机械研磨,储存和初步消化
中肠
常形成盲囊、腺体等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后肠
可以对一些离子及水分重新吸收
排泄器官
低等或结构简单的种类没有专门的排泄器官,其代谢产物存留于皮下通过蜕皮时排出
甲壳类——绿腺(触角腺)、颚腺
蛛形纲——基节腺
马氏管
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中肠与后肠间发出的多数细盲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另一端游离在血腔中,收集血腔中的废物(尿酸),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昆虫、蜘蛛)
三叶虫亚门
最古老的原始化石种类。寒武纪最盛
主要特征
营海底底栖生活
体椭圆形,背腹扁平,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具有一对触角
其体节数不定,且可随生长增多
间接发育
螯肢亚门
肢口纲
海洋生活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六对附肢。即一对熬肢和五对步足;无触角
用书鳃呼吸
蛛形纲
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有六对附肢
腹肢几乎完全退化了
用书肺和器官呼吸,其中书肺是纲动物特有的,纺器是蛛形纲动物特征结构
纺器呈指状,位于腹部腹面后端或中部;通常共3对,分别称为前、中、后纺器
外部形态
头胸部六对腹肢,无触角,无复眼
蛛形纲分类
蝎目
蜘蛛目
蜱螨目
多足亚门
多足纲动物行动迟缓,性喜阴暗潮湿,常栖息于树皮、落叶、石头或苔藓下面洞穴中常见。
多以腐烂的植物,霉菌和其他真菌为食。居住在洞穴中的种类也有以动物尸体为食的若干种类因吃植物新生的嫩芽、嫩根而成为农业的害虫。
体长形,分头和躯干二部分,一般背腹扁平。头部有一对触角,多对单眼
口器由1对大颚及1~2对小颚组成。
躯干部由许多体节组成,每节有1~2对前足
用气管呼吸,排泄为马氏管。
甲壳亚门
体型
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背侧有头胸甲;20体节
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6节
686
代表种类虾,蟹
主要特征
身体划分
头胸部和腹部
外骨骼发达
附肢多为双肢型
鳃
多种幼虫期
多水生,少陆生
主要分类
鳃足亚纲
桡足亚纲
蔓足亚纲
软甲亚纲
日本沼虾
外形
分部:19对附肢
头胸部
头部:6
胸部:8
腹部
6+1
尾扇=尾肢+尾节
尾肢
特点:内外肢均发达与尾节共同构成尾扇
功能:身体升降及弹跳
内部构造
消化系统
胃分化,肠细
循环系统
心脏具有心孔
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7条)
呼吸系统
鳃
呼吸器官虾、蟹等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
排泄系统
触角腺:位于食管之前的头胸部左右2侧,开口在第二触角基部
颚腺,成体没有
代谢废物:绿色鸟氨酸
结构:后肾管型
神经系统和感官
链式神经系统
复眼
平衡囊
小触角凹中
生殖和发育
抱卵习性
间接发育(变态发育)
六足亚门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的地位
棘皮动物门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后口动物与原口动物不仅是口的起源不同,而且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法也不一样,原口动物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而后口动物在原肠胚期,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发育成次生体腔.
体制
多数种类成五辐对称,衍身体的中心轴可以分成五个相等的部分
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幼体为两侧对称
身体=中央盘+腕
在 腕的腹面中部有一条步带沟,其中有2~4排管足生出,管足末端有吸盘
腕之间为间步带区,反口面有一个在间步带区的多孔的筛板
腕的顶端靠下有眼点
筛板:位于口面或反口面的一圆形的多孔板,为水流出入口
皮鳃:体表的膜质结构,为体壁突起,其内腔与体腔相连,有呼吸和 排泄功能。
消化系统
囊状
消化道短而呈囊状 ,胃发出幽门盲囊伸入到各腕内
管状
消化道为长管状,并在体腔内盘曲
体腔和水管系统
体腔
次生体腔发达
围脏腔
围绕内脏器官的腔
围血系统
围绕血液系统的管腔
水管系统
棘皮动物特有,主要功能是运动
水管系统
筛板→石管→环水管(帖氏体、波里氏囊)→辐水管→侧水管→坛囊→管足→吸盘。
帖氏体: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中环水管上一种小型腺体组织,可产生变形细胞。
波氏囊: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中环水管上储水的盲囊状结构,有调节水管系内的水压作用。
排泄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排泄活动是靠体腔上皮能产生变形细胞,收集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移行到体表,穿过皮鳃、管足、呼吸树等体壁较薄处,将废物排出体外。代谢废物也可通过体表直接扩散到体外。
骨骼
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内骨骼由钙化的小骨片组成,骨片上有小孔,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内
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口或外神经系统:主要为感觉神经系统,由外胚层发育而成。包括口周围的1个神经环和5条辐神经。
下神经系统:主要为运动神经系统,由中胚层形成,位于外神经系统的体内方,也由1个神经环与5条辐神经构成。
反口或内神经系统:由中胚层发生,位于反口面体壁,只有辐神经而无神经环,司运动。
在各腕的顶部触手的基部口面有一眼点,由一群感光细胞和色素细胞构成,可感光
由中胚层形成神经系统在整个动物界中仅见于棘皮动物。
生殖系统
多雌雄异体
卵巢枯黄色
雌雄外形相似,各有5对树枝状的生殖腺(海参除外),位于间步带区
体外受精
精巢:淡黄色或白色
发育
幼虫是两侧对称的,经变态后,发育为辐射对称的成虫。
羽腕幼虫(海星)、耳状幼虫(海参)、蛇尾幼虫(海蛇尾)、海胆幼虫(海胆)、桶形幼虫(海百合)
五触手幼虫(海参)
再生能力强
海百合纲
棘皮动物门中最原始的一个动物门
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海星纲
身体扁平,呈星形
内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
海胆纲
体表长有可活动的刺,有保护、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管足和棘是运动器官
具亚里士多德提灯为摄食和咀嚼器官
栖息于岩石下、石缝、珊瑚礁或泥沙中,运动缓慢,再生能力强
海参纲
体呈蠕虫状,长筒形,无腕
半索动物门
代表动物(柱头虫)
外形
蠕虫形,两侧对称,背腹明显
吻部
领部
躯干部
鳃裂区
生殖区
肝囊区
肠区
口索
口腔背面向前端伸出一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结构
呼吸和消化
有咽鳃裂
消化腺:肝盲囊
循环和排泄
开管式循环
神经系统
同时具备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在领部有一个神经环
生殖发育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完全卵裂,均等卵裂
适应辐射
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特称为适应辐射
肠鳃纲
柱头虫
羽鳃纲
头盘虫,杆壁虫
浮球纲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
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间、支撑体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缔组织鞘,韧而有弹性, 具支持功能。
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北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来自于外胚层
咽鳃裂
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为鳃裂,直接或简介与外界相通。低等脊椎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内骨骼:位于体内,且由活得骨细胞构成
肛后尾
肌肉分节
头索动物亚门
是脊索动物门中终身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代表动物-文昌鱼
形体特征
形如小鱼。无头,无鳞,有背鳍,尾鳍和臀鳍。
在腹部两侧有一对腹褶。在腹面有腹孔和肛门两个孔
皮肤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骨骼
主要由脊索起作用
肌节
60多个肌节。躯体两侧有“《”的肌节。肌隔分开肌节
口
口笠,触须,轮器,缘膜,哈氏窝
呼吸和消化
用鳃呼吸
由内柱上的腺细胞和纤毛细胞收集食物,经内柱,围咽沟到达咽上沟最后送入肠中
循环系统
闭关式循环,具有脊椎动物的基本特点
无心脏。腹大动脉和入鳃动脉基部具有搏动能力,称为鳃心。狭心动物
血液无色,无血细胞和呼吸色素。氧气通过渗透进入血液
门静脉
血管两头都是毛细血管
排泄系统
用肾管排泄
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
神经系统
由脑(前端膨大尾脑泡,即脑),背裂,脑神经及脊神经组成
哈式窝
位于口笠内背中央前端的窝状结构,与脑垂体同源,产生性腺激素,调控原始激素分泌
感觉器官
脑眼,嗅窝,色素点,可能为平衡器
脑眼
感光细胞+色素细胞
生殖
雌雄异体,卵生,海水中发育
背神经管形成的过程中围鳃腔也不断形成
尾索动物亚门
代表动物-柄海鞘
成体形态
体外有一层特殊的被囊
被囊是由一种化学性质近似于植物纤维的被囊素构成,这种情况在动物界几乎是唯一的,仅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消化与呼吸
消化道始于入水管孔
内柱
内柱为咽壁里面腹侧中央处的一条纵沟,具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腺细胞分泌粘液,可以将进入咽中的食物小颗粒粘成食物团;纤毛细胞的纤毛可以摆动,使水流作定向流动。
背板
和内柱相对
循环系统
心脏,鳃血管,肠血管,血窦
开管式
可逆式
血液流动方向周期性的改变,动物界中绝无仅有的方式
定义:因为海鞘的心脏间歇式的波动,血液可沿原路返回心脏的循环方式
血液无色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海鞘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都退化了。中枢神经系统退化为一个神经节
泄殖系统
小肾囊
逆行变态(退化变态)
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躯体 构造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这是由于幼体和成体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导致的
尾海鞘纲
住囊虫
海鞘纲
柄海鞘,菊海鞘
樽海鞘纲
自由,营漂浮生活
有环肌
脊椎动物亚门
圆口纲
代表动物-七鳃鳗
口漏斗
角质齿
挫舌
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
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头,躯干,尾
皮肤裸露无鳞,具有发达的单细胞粘液腺。无偶鳍,只有奇鳍(背鳍尾鳍,雌性有一臀鳍)。眼一对,无眼睑,眼后两侧各有七个鳃裂开孔,身体前端具口漏斗发,尾前部腹面有肛门和泄殖孔。
鳃裂开口七对,故名“七鳃鳗”,曾有人把鳃裂误认为眼,又名“八目鱼”
营半寄生生活,
习性
七鳃鳗有淡水产,也有海水产
内部结构
皮肤
表皮
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很多单细胞腺
真皮
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真皮内由星芒状的色素细胞
血管+神经
皮肤衍生物
仅口漏斗和舌端有表皮所衍生的角质齿
骨骼
只有软骨和结缔组织,没有硬骨
脊索终生保留,仅有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脊索的周围有很厚的脊索鞘
在脊索背面,每一体节内有成对极小的软骨弧片,是雏形脊椎骨的开始
出现了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但是只有一软骨基板,头骨顶部没形成
眶下软骨:保护脑
还有一系列支持口漏斗和舌的特殊软骨以及支持鳃囊的鳃笼
脊椎骨(只是出现雏形)
肌肉
分节,肌节形态变了
消化系统
增大消化吸收面积
盲沟或螺旋瓣
消化腺
没有消化作用,只有抗凝血的作用
呼吸系统
用鳃囊作为呼吸器官
循环系统
心脏
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无动脉圆锥
动脉
静脉
神经系统
五部脑
大脑 ,间脑,中脑,小脑,延脑
发出十对脑神经
鼻垂体囊
感觉器官
嗅觉器官
只有一个外鼻孔,开口于头部背面中央,外鼻孔通到一个圆形的嗅囊
听觉器官
仅有内耳,有前后两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状囊还没有明显的分化
视觉器官
角膜不发达,无睫状体,虹膜及眼睑,也无眼线,视觉调节主要依靠角膜肌的收缩
侧线
感知水压和水流
泄殖系统
雌雄异体,幼体沙隐虫,体外受精
圆口纲的原始特征
没有真正的上下颌
没有成对的附肢(只有奇鳍无偶鳍)
没有真正的齿,只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齿
终生保留脊索,仅出现雏形的脊椎骨
头骨不完全,没有顶部
肌肉分化少发,保持原始的肌节排列
脑的发达程度低,内耳只有一个或两个
圆口纲的特化特征
具有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皮肤物鳞片,富有粘液腺,体表粘滑
具唾腺
具呼吸管,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鳃囊中附有由内胚层 起源的塞斯,鼻孔只有一个
七鳃鳗和文昌鱼的比较
鱼纲
鱼类概述
终生水生,体被鳞片,以鳃呼吸,以鳍运动,以上下颌摄食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物种数最多的一个类群,超过其它各纲脊椎动物总数之和
鱼类对水环境的主要适应特征
多呈纺锤形体型,常覆盖鳞片
终生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
以鳍运动-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和偶鳍(胸鳍,腹鳍)
鱼类在动物演化上的进步特征
开始具备上下颌
开始出现成对的附肢
开始出现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鱼类详述
外形
外形
纺锤形
金枪鱼
侧扁形
小丑鱼
平扁形
多宝鱼
棍棒形
黄鳝
特殊体型
翻车鱼
比较适合漂浮生活的
分部
头
硬骨鱼以鳃盖后缘的塞孔为界(和躯干的界)
软骨鱼以最后一个鳃裂为界(和躯干的界)
躯干
以肛门或泄殖孔为界
尾
鳍
奇鳍
背鳍,臀鳍,尾鳍
偶鳍
胸鳍,腹鳍(腹鳍不一定长在腹部)
鳍条
硬棘(不分节)
软鳍条(分节)
分支鳍条
不分支鳍条
鳍式
鳍的种类,鳍条构成和数目等是鱼类分类的依据之一。鳍的种类,鳍条构成和数目的表达式即为鳍式。以D、P、V、 A和C 分别代表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大写罗马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鳍条,当硬棘和软鳍条连续时以“-”表示,而硬棘和软鳍条分离时以“,”表示,鳍条数目范围以“~”表示
例如
鲻鱼:D. IV,I-8;A. Ⅲ-8;P. 16~17;V. I-5;C. 14。
胚胎期及刚孵出的仔鱼
尾鳍
原尾
歪尾
鲨鱼,鲟类
正尾
大多数硬骨鱼
口的类型
上位口
端位口
下位口
侧线系统
位于鱼类躯体两侧,与背部躯体轮廓平行,由皮内侧线管开口在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侧线是存在于鱼类体表的一种特殊皮肤感受器
鳞式
侧线鳞数
沿侧线从鳃盖后第一个具有侧线管开孔的鳞片至尾鳍基部最后一个具有侧线管开空的鳞片的全部鳞片数目。
侧线上鳞数
沿斜线从背鳍起始处的第一个鳞片至侧线上方鳞片的全部鳞片数目
侧线下鳞数
沿斜线从腹鳍起始处(“V”,腹鳍腹位的鱼类,如鲤形目)或臀鳍起始处(“A”,腹鳍胸位或喉位的鱼类,如鲈形目)的第一个鳞片至侧线下方鳞片的全部鳞片数目。
皮肤及衍生物
表皮
生发层
增殖层
腺层(单细胞腺)
粘液
润滑
抗病
凝结悬浮物
真皮
外膜层
疏松层
致密层
衍生物
鳞片
盾鳞
鲨鱼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似牙齿,又称皮齿
硬鳞
浔类
为少数硬骨鱼当中的硬鳞鱼类所具有
骨鳞
是真皮的产物,呈覆瓦状排列仅见于硬骨鱼类
根据后区形态差异
栉鳞
圆鳞
体色
在真皮下面又色素细胞
毒腺
表皮细胞聚集沉入真皮外包结缔组织特化而成
肉毒
刺毒
毒腺
发光器
骨骼系统
软骨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来源于中胚层
硬骨
软骨硬骨
膜原骨
来源于中胚层
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
头骨
脑颅
鱼类构成脑颅的骨块数多于脊椎动物中的任何一个纲
分为四个区
鼻区
蝶区(眼镜部位)
耳区
枕区
咽颅
颌弓(1对)
上颌
软骨鱼类为腭方软骨
硬骨鱼类为前颌骨和上颌骨等膜性硬骨取代
下颌
软骨鱼类麦氏软骨
硬骨鱼类大部分为齿骨和隅骨等膜性硬骨所代替
颌弓和脑颅的连接,随着动物由低等到高等而逐渐增强其牢固性,连接方式分为四种
双接型
上颌骨以韧带与头骨相连,舌弓又通过舌颌骨以韧带连接头骨与上下颌。软骨鱼,总鳍鱼
舌接型
以舌颌骨作悬器,将上下颌连于头骨。硬骨鱼
自接型
舌颌骨移入中耳,不再作为颌的悬器,上颌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大多陆生脊椎动物
颅接型
上颌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耳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脑颅。哺乳动物
舌弓(1对)
舌的支持物
鳃弓(5对)
支持鳃的作用
硬骨鱼四对
脊柱
躯椎
带肋骨
尾椎
不带肋骨,具有脉弓
韦伯氏器
鲤形目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换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和舟骨,闩骨
把内耳和膘连接到一起
起着声波传导作用
附肢骨骼
鳍骨
偶鳍骨
奇鳍骨
带骨
肩带
结构复杂
硬骨鱼
乌喙骨
肩胛骨
匙骨
软骨鱼
鳍基骨
肩胛骨
乌喙骨
腰带
结构简单
硬骨鱼
腰带骨
支鳍骨
软骨鱼
腰带
鳍基骨
一部分软骨鱼延长呈生殖器
肌肉系统
肌肉分节
分化少,分节排列
头部肌肉
眼肌
包括六条肌肉
鳃节肌
躯干肌肉
大侧肌
轴上肌
轴下肌
大侧肌在多数鱼类中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即红肌和白肌,红肌纤维的作用是耐力 。白肌爆发能力强
棱肌
牵引着背鳍和腹鳍的
附肢肌
有奇鳍肌肉和偶鳍肌肉
发电器官
肌肉的变异,如电鳐类,电鳗类
消化系统
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和咽并无明显界限,统称为口咽腔
具单细胞粘液腺,但无消化腺和消化酶
口腔齿(颌齿,梨齿,腭齿,舌齿,咽齿,等)
咽齿及齿氏
鲤科鱼类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为咽骨或下咽骨,上生牙齿,即为咽齿
齿式——表示咽齿的数目、排列方式的式子
齿的形态
硬骨鱼类牙齿的形态与食性密切相关
犬牙状齿,锥状齿,臼齿,门牙状齿
舌
鱼类的舌一般比较 原始,位于口腔底部,没有弹性,不能活动,
有味觉,有的鱼舌上有味蕾,并有脑神经支配
鳃耙
鳃耙的数目,形状与食性有一定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一般数目多,
食道
硬骨鱼类的胃在外形上分为五类
I 型,U型,V型,Y型,卜型
幽门盲囊
胃
肠
肛门
呼吸系统
用鳃呼吸
鳃
鳃丝+鳃耙+鳃弓
全鳃,半鳃,鳃片,鳃丝,鳃小片,鳃间隔
硬骨鱼一边是四个全鳃
软骨鱼一边是四个半全鳃
辅助呼吸器官
皮肤(鳗鲡)
肠(泥鳅)
尾鳍(弹涂鱼)
鳃上器
鳔
主要功能是调节身体比重
呼吸作用(feiyu)
感觉作用(韦伯氏器)
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鱼类分为管鳔类和闭鳔类
循环系统
单循环
心脏
心脏位于围心腔,以横隔与腹腔分开,并为肩带送保护
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三部分构成
各部之间都有瓣膜存在
动脉弓
就是由腹主动脉在咽的部位发出的6对动脉管,连接着背主动脉和腹大动脉。因一般呈弓形,故称动脉弓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脑(五部脑)
端脑
大脑
嗅觉和运动调节中枢
嗅叶
间脑
间接调节体温
中脑
视觉中枢
小脑
运动协调中枢
延脑
听觉,感觉,呼吸等生理机能
脊髓
外周神经
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感觉器官
侧线系统
位于鱼类躯体两侧,与背部躯体轮廓大致平行,由皮内侧线管开口在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是存在于鱼类体表的一种特殊皮肤感受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罗伦氏壶腹(又称劳伦氏壶腹),、软骨鱼类的一种皮肤感觉器,呈管状或囊状,内有粘液,一端扩大为壶腹,另一端开口于皮外. 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听觉
鱼类有听觉
视觉器官
晶体没有弹性(近视)
多数鱼没有眼睑(一些鲨鱼下眼睑有瞬膜)
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镰状突
排泄系统
鱼类排泄系统由一对中肾及输尿管组成
肾脏
前肾
脊椎动物在胚胎期或胚胎早期的主要泌尿器官
中肾
鱼类成体的泌尿器官
中肾位于体腔中部背壁,鳔的背方。
构造
由许多肾小体和中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
肾小球
背主动脉的分支血管,呈球状构造
肾小球囊
中肾小管前段凹入形成的囊状构造
生殖系统
两性异形
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且雌雄异形(少数为雌雄同体,极少数具性逆转现象)
性逆转——黄鳝等少数鱼类的性腺发育从胚胎期到第一次性成熟是卵巢(雌性),但经过第一次繁殖后,卵巢内部发生变化,逐渐转变为精巢,而呈现出雄鱼特征。
生殖器官
雄性
精巢
成熟时多呈乳白色(“鱼 白”)
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出现输精管。硬骨鱼类的输精管与肾脏无任何联系,而软骨鱼类的输尿管兼有输精管的作用
雌性
卵巢
成熟时多呈黄色
可分为游离卵巢(软骨鱼)和封闭卵巢(硬骨鱼)。
生殖方式
卵生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营养由卵黄供给
卵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营养由卵黄供给;产出时发育不完全
亚卵胎生
体内受精和发育,营养由卵黄供给,但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产出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胚胎发育过程
假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发育前期,卵黄供给营养,但发育后期,由母体直接供给营养
体内受精和发育,营养通过脐带从母体直接获得
一般体外受精
鱼纲分类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两栖纲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介质密度
温度
含氧量
环境多样性
陆地地形更为复杂,为动物的栖息,隐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外形
体型
蚓螈型:似蚯蚓,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明显;穴居生活(如蚓螈和鱼螈等)。
鲵螈型:四肢短小,尾非常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水栖(如蝾螈和大鲵等)。
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水陆兼栖(如各种蛙类和蟾蜍)。
身体分部
头
以颅骨后缘分界
头部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共鸣器官)
躯干
以泄殖腔分界
瘰粒——蟾蜍皮脂腺
背褶——黑斑蛙
肤褶(肤嵴)——虎纹蛙
肋沟——大鲵
疣粒——多疣棘蛙
尾
四肢
前肢短小,具四指,且指间无蹼,主要起支撑的作用
后肢发达,且指间具蹼,适于游泳和在陆地上跳跃
皮肤
皮肤结构
表皮
角质层
生发层
真皮
疏松层
致密层
皮肤特点
皮肤裸露,富于腺体,事现代两栖类的特征
表皮轻微角质化(但不同于高度角质化形成的死细胞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保护色
皮肤衍生物
色素细胞
腺体
骨骼系统
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骨化程度不高
枕髁2个,由外枕骨形成
颌弓与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初生颌退化,次生颌执行上下颌的功能
鳃弓大部分退化并消失
耳柱骨——两栖类的鼓膜与内耳卵圆窗之间存在的一种骨质棒状构造,是由胚胎期的舌颌软骨演化形成的,它能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传导至内耳并在内耳中产生听觉,故又名“听骨”。
第一枚颈椎就是寰椎,荐椎一枚,尾椎
肩带
肩胛骨
锁骨
乌喙骨
上乌喙骨
固胸型
弧胸型
腰带
坐骨
耻骨
骼骨
两栖类没有肋骨
鱼类脊椎是双凹形,两栖类是后凹形的
肌肉系统
肌肉分节不明显,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愈合并经过移位,形成身体上一块一块的肌肉
轴上肌减少,轴下肌分化为腹直肌颌腹斜肌
附肢肌发达,与两栖类上陆后的多种运动形式相联系
鳃肌大多退化,一部分转化为咽喉部的肌肉
与鱼类相比较,陆生脊椎动物的骨骼越来越简化,肌肉越来越复杂
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腔
咽
shidao
胃
小肠
大肠
泄殖腔
舌
有肌肉质的舌
具有唾液腺
消化腺
肝脏
胰脏
位于十二指肠的肠系膜上。
呼吸系统
呼吸方式
幼体用鳃呼吸
成体主要以肺呼吸
成体具有辅助呼吸器官--皮肤和口腔粘膜
冬季,很多两栖动物停止呼吸,
口咽式呼吸
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振动升降及肺囊的弹性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声带
声带胃陆生四足动物所具有的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
循环系统
心脏
静脉窦
两心房
一心室
动脉圆锥(能搏动)
不完全的双循环
变温动物
有冬眠和夏眠
排泄系统
幼体
前肾
成体
中肾
神经和感官
脑
五部脑
进化性
大脑的体积增大,其腹部和侧而保留有神经细胞构成的古脑皮,且在顶部也发生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
脊髓
颈膨大和腰膨大——与四肢发达和运动加强有关
开始出现眼睑和瞬膜
开始出现泪腺和哈式腺
湿润眼球
生殖和发育
在水里生殖
雄性
缪勒氏管——雄性蛙蟾类体内保留有细小而明显的输卵管,即为退化的缪勒氏管
毕特氏器——少数蟾类(如蟾蜍属等)的生殖腺前缘附生有一个形状各异的结构,是由蝌蚪生殖腺前部经膨大和变态形成的,即为毕特氏器;它相当于退化卵巢的参与部分,其中含有无数尚未分化或发育不完全的卵细胞
雌性
生殖腺
卵巢囊状,颜色随发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生殖导管
输卵管
卵胶膜的生物学意义
爬行纲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羊膜卵的结构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的特点
羊膜卵外包一层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能防止变形防止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的侵袭。(卵壳仍透气,保证呼吸
围绕着胚胎的两层保护膜,即羊膜和绒毛膜
羊膜围成羊膜腔,绒毛膜围城胚外体腔;
羊膜卵具有卵黄囊,储存大量营养物质,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稳定的水环境中发育,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羊膜卵出现,可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上对水的依赖,确保陆上繁殖的可能。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陆地纵深发展、遍布陆地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可能。
外形
蜥蜴型
蛇型
龟鳖型
皮肤
角质化程度高,具鳞片或角质盾片和骨板;皮肤干燥无皮肤腺以防止水分蒸发
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
口腔顶部形成次生腭;前颌骨和上颌骨位置后移,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呼吸通道畅通
单枕髁
头骨顶部隆起,颅腔增大,几乎全是硬骨-高颅型
眶间隔
头骨有颞窝,功能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脊椎
分为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第一枚,二枚颈椎分化为寰椎和枢椎
肋骨发达与胸骨,胸椎组成胸廓,廓是羊膜动物特有的
附肢骨骼
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
腰带
骼骨,坐骨,耻骨围成顾鹏。坐,耻骨之间形成一个大孔叫坐耻孔。加强对内脏的保护,有利于产大型卵
肩带
肌肉系统
出现肋间肌
帮助呼吸
出现皮肤肌
使鳞片倒伏站立
咬肌发达
消化系统
口腔和咽有明显界限
口腔腺发达
分泌腺体帮助湿润食物物
肌肉质发达
具有嗅觉功能
牙齿多样
蛇的毒腺由唇腺特化,毒蜥的毒腺由舌下腺特化
开始出现盲肠
和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呼吸
口咽式呼吸:口腔底部升降与鼻孔开壁相配合。
肺:囊状结构,位于胸腹腔前部背面,内具 复杂间隔形成蜂窝状小室,室壁上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支气管
胸腹式呼吸: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腔扩大,吸气。肋间内肌收缩,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呼气。
副膀胱--辅助呼吸器官
循环系统
静脉窦退化
两心房一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隔膜,鳄鱼只剩一个潘氏孔
动脉
动脉圆锥分成三条血管
颈动脉弓,肺动脉弓,体动脉弓
静脉
前腔静脉,后腔静脉,肝门静脉,肾门静脉
排泄系统
羊膜动物的排泄全是后肾
输尿管
为后肾导管,后部与泄殖腔相通,输送粘液进入泄殖腔
膀胱
胚胎发育时在尿囊基部扩大形成,叫尿囊膀胱,开口泄殖腔腹壁
导管膀胱,泄殖腔膀胱,尿囊膀胱
盐腺
分泌一些盐类
神经系统
出现新脑皮,脑神经12对
感觉器官
嗅觉器官
爬行类
梨鼻器
视觉器官
眼睑和瞬膜
锥状突
营养眼球的作用
听觉器官
由中耳和内耳组成,鼓膜开始下线形成外耳道
骨传导
能够感知声音
红外线感受器
颊窝
能够感受到温度的变化
唇窝
生殖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卵生
卵胎生
精巢卵巢都是一对
卵巢和输卵管没有链接到一起
开放式
总结
分类
喙头目
龟鳖目
有鳞目
鳄目
鸟纲
鸟类
体表覆盖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纲动物概述
身体流线型,颈长,具喙,无齿;皮肤薄,松,干燥,缺乏腺体,体被羽毛
前肢特化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后肢强健,
骨骼坚固、充气减轻自重,有发达的龙骨突
有特殊的与飞行有关的肌肉和树栖握枝的肌肉
肺呼吸,有发达的气囊系统(9个),进行特殊的双重呼吸;
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贮存粪便
鸟纲的主要特征
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
维持恒温的机理:40-42℃
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
意义:提高了动物新陈代谢的效率;减少了动物对环境依赖性;扩大了动物分布范围
鸟类的躯体结构特征
外形
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羽毛
身体流线型,颈长,具喙,无齿;皮肤薄,松,干燥,缺乏腺体,体被羽毛。后肢常具四趾
羽毛
功能
维持体温,帮助飞行,减少阻力,保护皮肤
结构
羽根,羽轴,羽枝,羽小枝
类型
根据构造和功能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
皮肤:薄、松、缺乏腺体
唯一的皮肤腺:尾脂腺,水禽类尤其发达;
鸟类的趾
常态足
对趾足
异趾足
并趾足
前趾足
半对趾足
鸟类的蹼
满蹼足
鸟类的尾
骨骼系统
轻而坚固,充气,愈合
颈椎数目多,颈椎椎体马鞍形(异凹型)
胸廓坚固、有 龙骨突,特有的愈合荐骨-综荐骨,尾骨退化
头骨
单一的枕髁,薄、轻、愈合,具喙,颅顶呈圆拱形,具眶间隔;
带骨及肢骨
愈合和变形。锁骨v型、又称叉骨,腰带构成开放式骨盆
肌肉系统
腹部肌发达,背肌退化
与飞翔有关的胸肌十分发达
胸大肌收缩使翼下 搧,胸小肌收缩使翼上搧;
有管鸣肌
消化系统
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消化道
消化腺
呼吸系统
呼吸道
外鼻孔,内鼻孔,气管,支气管,肺
肺
初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背支气管d,腹支气管v,三级支气管p
肺内单向气流:d-p-v
气囊
9个,锁间气囊1,颈2,前胸2,腹2,后胸2;辅助呼吸、减轻比重,减少摩擦,调节体温
循环系统
完全的双循环,体温恒定
排泄系统
后肾
排泄器官
肾脏较大,肾小球数目多,无膀胱
神经系统
总体水平比爬行动物发达
12对脑神经
感官
与飞行生活适应,视觉发达,听觉其次,
嗅觉退化
生殖系统
生殖腺随生殖季节发育,有复杂的繁殖行为
雄性:一对精巢,无交配器(雁鸭类除外)
雌性:仅具左侧卵巢和输卵管;产大型羊膜卵,卵成熟一个排出一个
鸟类的分类
古鸟亚纲
原鸟(新鸟):1991年,北美晚三叠纪(2.25亿年前
今鸟亚纲
化石鸟类:早白垩纪具齿鸟类
现存鸟类
平胸总目
无龙骨突
企鹅总目
前肢变成鳍,后肢短,
突胸总目
具有龙骨突
鸟类的行为
繁殖行为
占区或领域(求偶和性选择)
筑巢
迁徙行为
概念: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
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
特点:是定期、定向、集群
迁徙的原因
对冬季不良食物条件的适应
冰川学说:繁殖区是故乡 ;越冬区是故乡
迁徙的诱因
光照;内因和外因
哺乳纲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进步特征
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牙发达,坚固,(槽生异型齿)提高了消化吸收的效能
具有高度发达的脑和感官
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胎生,哺乳
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胎生:胚胎在母体内的子宫发育,并借胎盘和母体联系,营养由母体供给。
胎盘
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内膜
分散型胎盘(子宫内膜退)
叶状胎盘(子宫内膜退)
环状胎盘(子宫内膜不退)
盘状胎盘(子宫内膜不退)
外形
躯体结构
出现了膝和肘,适合运动
头,颈,躯干,四肢,尾
皮肤
表皮
表皮角质层发达
真皮
致密结缔组织,厚,内有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具极强韧性
皮肤衍生物
毛
哺乳动物特有,表皮角质化形成
鳞片层,皮质(含有色素细胞),髓质,毛干
毛的种类
针毛
绒毛
触毛
起触觉作用
皮肤腺
皮脂腺
保持毛和皮肤的润泽
汗腺
调节体温,排泄器官
乳腺
变化的汗腺
气味腺
识别,防御,吸引异性
鳞片,爪,指甲,蹄,角
角
洞角
实角
表皮角
瘤角
足型
跖行式
趾行式
蹄行式
骨骼系统
骨骼高度简化灵活
头骨
骨块减少,颅腔增大,合颞窝型
完整的次生腭和肌肉质的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到咽部,鼻孔和口腔完全分开
三块听小骨
脊柱,胸骨和肋骨
椎体双平型
椎体间具椎间盘
是软骨(可吸收和缓冲运动时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的灵活性)
多数为7枚颈椎
是哺乳类特征之一,前两块为环椎和枢椎
附肢骨
典型的五趾型四肢
后肢的膝关节朝前,前肢的肘关节朝后,由位于体侧而位于躯体下方,躯体抬离地面
肌肉系统
与爬行类相似,更发达复杂
四肢肌发达
具有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
哺乳类特有
皮肤肌发达
表情肌
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腔
咽
食肠
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肛门
反刍
牙齿
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
齿式
同种类齿的形状和数目相同
I:门齿(切齿) C:犬齿 Pm:前臼齿 M:后臼齿
人32颗牙
呼吸系统
鼻腔,咽,喉,气管
硬腭和软腭
喉是气管前端膨大的部分,即是呼吸通道又是发声气管。由环状软骨,勺状软骨
肺泡
循环系统
完全双循环,红细胞无核
右体动脉弓退化
排泄系统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后肾
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
子宫类型
双体子宫
分隔子宫
双角子宫
单子宫
生殖方式
胎生也有卵生给!!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高度发达
大脑和新脑皮高度发达,大脑表面形成沟回;神经元数量大增,两大脑半球之间出现了互相联系的横向神经纤维即胼胝体
海马体
和情绪有关
延脑
控制着基本的生命活动
感官
听觉视觉嗅觉发达
回声定位
内分泌系统
哺乳纲的分类
原兽亚纲
后兽亚纲
真兽亚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