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
造字
《说文》:“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
闰,余分之月
闰月是多出来的一个月,叫“余分之月”
五岁再闰
三年就会多出来一个月,五年就会有两个闰月
告朔之礼
听朔和告朔,是古代帝王、诸侯于每月初一(朔)听朝治事,这个时候所行之礼,叫“告朔之礼”
天子居宗庙
每月初一举行告朔之礼的时候,要在天子之庙——名堂,也叫路寝,也叫太庙
闰月居门中
根据周制,名堂有12室。天子每月居一室听政。逢闰月天子无所居,则阖名堂左扉(门),终月居于其中,所以闰月的特点就是“王居门中”
字形:
《说文》:“門,闻也。从二户。”
門,闻也
因为房屋可开关的出入口,内和外可以相互听闻
从二户
单扇为户,双扇为门
《说文》讲:“王,天下所归往也。”
徐锴《系传》:“王者则天之明,因地之义,通人之情,一以贯之,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上古圣王都是德能卓绝,能参通天、地、人三才的人
古文的部首中“王”与“玉”的区别
“王”字中间这一横靠上
“玉”字三横是均匀的,后来在“玉”字下面加点或者是右侧加点以区分
闰余成岁
出处:《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在中国文化里面发展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我国的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我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依据。
阴历:以月亮一个圆缺一月,每年12月,每月29天半,一年354天。为几乎所有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比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都是用阴历的。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以太阳的回归年为基准,即一年的长度为365.24220日。今天我们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阴阳合历: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平衡阴阳),把每年阴历和阳历相差的11天积累起来,每三年多一个月,叫闰月,加闰月的这一年叫闰年。
文化
王居门中
闰月——余分之月
把太阳历和太阴历每年相差的日子,积累起来,积成的这一个月就叫“闰月”
天子每年12个月中各有一室可以告朔,但是在闰月的时候,王无居处,叫“终月居门中”
阳历置闰
阳历每四年一闰,把多出来的一天放在闰年的二月份,即平年的二月是28天,闰年的二月是29天,这个叫阳历置闰
农历置闰
商周时是三年一闰,后来有了五年两闰,叫五岁再闰,而最终阴历和阳历完全找平衡是十九年七闰
闰月放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
西汉中叶以前都是放在年末。如殷周,就直接叫“十三月”
秦和西汉初期,叫“后九月”
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太初历,就规定把这个闰月放在闰无中气之月
“闰”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文化
小篆
背诵
《说文》:“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