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1949年前的秦汉史研究
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史学经历一个由危机到创新的剧烈转型期
原因
(1)辛亥革命后,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西方的进化论、实用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的影响,要求学习西方,寻求自强
具体表现:(1)梁启超“史学革命”
(2)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以及由此创立的“实证史学”的学术流派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具体表现:(1)郭沫若、翦伯赞等将古文字学和古器物学和古史研究结合起来。(2)顾颉刚的古史辨派
具体表现
基本史料的研究考证和实证主义学风的发展
传统的史料
史记
汉书
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
后汉书
《后汉书集解》
三国志
其他:荀悦《汉记》;袁宏《后汉纪》《三辅黄图》《华阳国志》
补充:《二十五史补编》
《吴越春秋》、《楚汉春秋》、《盐铁论》、《三辅黄图》、《西京杂记》、《风俗通义》、《急就篇》
秦汉思想文化史史料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释》、黄晖《论衡校释》、
许维《吕氏春秋集释》
史料考辩的论文
史记考辩
罗根泽《从史记本书考史记本源》
刘师培《〈史记〉述〈尧典〉考》
瞿方梅《〈史记〉三家注补证》
汉书考辩
杨树达《班固所据古史料考》
后汉书考辩
刘盼遂《〈后汉书〉校笺》
郑鹤声《各家〈后汉书〉综述》
余嘉锡《辨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
三国志考辩
郑天挺《〈三国志〉旧注之条例及今后治〈三国志〉之途径》
缪钺《〈吕氏春秋〉撰著考》
夏敬观《〈春秋繁露〉考逸》
刘盼遂《〈淮南子〉许注汉语疏》
汪东《〈法言疏证〉别录》
孙诒让《〈白虎通义〉考》
胡适《陆贾〈新语〉考》
刘师培《贾子〈春秋〉补释》
赵万里《〈说苑〉校补》
罗根泽《〈新序〉〈说苑〉〈列女传〉不作于刘向考》
刘光汉《谶纬考》
古史辨派
顾颉刚
《论康有为辨伪的成绩》
《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
从世界的范围入手, 对秦汉史进行纵论横观, 批判了传统史学那种以中原概全域, 以汉族代中华, 就中国谈中国的局限性, 开阔了视域, 为秦汉史研究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又从微观入手, 从宏观着眼, 运用演进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传说, 对神秘主义学说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展示出秦汉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
其他:朴社出版了《古史辨》
顾实《重订古今伪书考》
张心《伪书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