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堂》——学习育儿,也是整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1.陪读时压不住火 2.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不抵触 3.不打不骂不生气,孩子照样有出息 4.为什么孩子读不好书 5.通过“正面管教”,做不焦虑的家长 有音频,有兴趣可以加我。 |
父母学堂
@Echo整理
第一课—陪读时压不住火
孩子写作业磨蹭归咎于家长
监视、唠叨、批评
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原因
不能做
生理发育所决定
一二年级,小手肌肉、大脑发育不成熟,无法将字写入格子里
家长做法
错误
逼迫练字,报书法班、硬笔书法班等
正确
理解孩子所处的阶段,只提醒不强迫
不敢做
明明会就是不想做,怕做错被骂,所以拖拉
家长做法
错误
变监工,过度注意细节,时不时打断孩子学习
正确
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大人陪
不需陪
不玩游戏看电视,多看书给孩子做榜样
需陪
以平等心态,做一只陪伴小白兔的小灰兔
不想做
放学后孩子想休息,看电视,玩
家长做法
错误
催促孩子写作业,心态急躁,把作业当自己的事
正确
激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孩子自主学习
具体方法:
不会做
小学生不会做的基本是数学题
家长做法
错误
给孩子安排很多课外作业,巩固知识点
正确
鼓励孩子想一下,如果还是不懂,可以教孩子做,让孩子抄一遍。
对于完全不懂的题,可以在周末再讲一遍,举一反三。
第二课—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不抵触
孩子为什么跟家长“对着干”?
例子:妈妈要出门,孩子顾着玩玩具,妈妈强迫,孩子大哭
原因分析
孩子
性格,行为习惯
心智未成熟,喜欢用耍赖、哭喊达到目的
妈妈
行为方式
家长赶时间,无时间准备跟孩子好好沟通
不尊重孩子,觉得孩子应该立刻马上停止玩玩具
小结
孩子不听话不是成心气你,而是大脑未发育完成,家长要多给与耐心,不打骂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抵触行为?
人的情绪反应的6个阶段
心理准备
易怒家长
一开始就料到会有战争,消极思维
沉着家长
一开始做深呼吸,自我心理暗示不发脾气,预留充裕时间跟孩子沟通
刺激因子
易怒家长
孩子不立刻听妈妈的话,但又不抵触
沉着家长
对此心态平和
阐释
易怒家长
觉得孩子在闹情绪,不正确解释激化妈妈情绪反应
沉着家长
不带主观判断,不觉得孩子是故意跟我们过不去,不带怒气
生理激发
易怒家长
妈妈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增加,进入备战状态
沉着家长
告诉孩子后果,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做
机体应答
易怒家长
妈妈生拉硬拽,大吼大叫
沉着家长
以平和心态应对,如果实在生气,家长回避平复自己的心情,不说气话
后期影响
易怒家长
冲突加剧,孩子失控
沉着家长
处理完后反思总结,以后从容应对
怎么给孩子定规矩才合适?
七大法则
面对面说话
反例
说话时,家长忙活其他,进进出出
正例
尊重,和孩子有眼神交流
给与恰当后果
孩子遵守立即表扬
孩子不停话重复法则一
孩子仍不听话宣布后果,态度坚决,孩子听从后要立即表扬
让发脾气的孩子独自冷静几分钟
如何面壁思过
地点:房间角落、浴室等安静、无刺激因素的地方
方式:单独(太小的孩子除外)
时间:1岁1分钟,2岁2分钟,以此类推。
期间不说话不回答孩子问题
从孩子冷静下来开始计算
思过后,家长需问孩子面壁原因
列任务清单
家务作业列清单,执行时态度坚决
刚开始简单具体
如自己穿衣,饭前洗手等
完成任务可以给奖励
任务清单可以创新
临时增加任务
提高奖励难度
设置额外奖励
设置积分清零
7个督促孩子学习的小妙招
做作业环境:便于家长监督、远离干扰
做作业时间固定,如吃饭前
家长老师共同监督,增加孩子做作业的自觉性和动力
做作业前先备好材料,防途中分心
家长监督时不过分干预
只负责是否做完,不追求整洁
用写作业换取奖励要有度
辅导时适当,不可过度帮助
孩子爱耍赖打岔,事先“约法三章”
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如大人打电话,孩子不断打岔
大人如何做
例:超市购物先约定并宣示后果
规定一:在父母身边,不乱跑
规定二:买东西需父母同意
遵守与违反规定的后果
违反时只提醒一次
再次违反执行惩罚
孩子耍赖胡闹,带到角落思过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要求合理,2岁孩子无法遵守太多
理解幼小孩子
多次打岔,可以与孩子演练
先提醒后执行,叫孩子放下玩具很省心
孩子自制力不够强
家长冷静对待
提前说规矩
遵守的奖励和违反的惩罚
多提醒,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严格执行,创造机会让孩子多适应
总结
孩子不听话,家长也要找自身原因。
打骂治标不治本,定规矩要简单、明确、具体。
和孩子说话时要尊重坚定的口吻,不用问句!
家长越冷静,孩子越服帖,也乐于尊重规矩。
第三课—不打不骂不生气,孩子照样有出息
现象
孩子
孩子在游乐园一直玩同一个设施
孩子在餐厅打闹
家长
用传统方式教孩子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例1:二胎后,大人只关注小宝,大宝受冷落
例2:不论妈妈说什么,爸爸都言听计从,孩子羡慕妈妈的权威地位
小结: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不会理会行为的对错
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例1:大宝模仿小宝啼哭、尿裤子,在幼儿园捣乱来获得大人关注
例2:孩子在家无法无天,想要获得妈妈一样的权威地位
小结:孩子心智未成熟,无法正确解释大人的行为,大人应理解孩子的行为逻辑
我们该如何教养孩子?
例1:家长可以用对待小宝的方式来对待大宝;让大宝照顾小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例2:家长不用命令语气,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来影响孩子;不做独裁者
小结:孩子通过“负面行为”引起大人关注,大人要学会拒绝给与“过度关注”
七大教育方法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
平等对待,让孩子明白既享有权利也要负责(自我、家庭、社会)
要学会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勇气与独立意识
例子:采购后,孩子想帮忙放鸡蛋,大人拒绝
大人的拒绝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大人应给与锻炼尝试的机会,不过度保护
学会倾听孩子
例子:孩子问“我从哪里来”,大人回答“捡来的“、”肚子来的”
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真正的意义
”为什么要这样‘’=“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我不高兴”
“我讨厌你”=“请关注我”
不要怜悯孩子
例子:孩子高烧住院,大人内疚,行为补偿。孩子变挑剔。
不因孩子病痛,大人就屈从;怜悯只会让孩子自觉弱小,丧失勇气和力量
当孩子犯错时,不急于责罚
例子:孩子上学忘带盒饭,大人送到学校,语言暴力,孩子发脾气,继续忘记
大人应以平和语气,告知并让孩子体验后果
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和规律
例子:坐车期间,孩子不停乱动
大人出发前即告知坐车规则;孩子违反时,停车强调规则,直至孩子遵守;大人应维护规则,有勇气对孩子说不
和孩子一起享受乐趣
孩子玩玩具,大人玩手机
大人有义务责任带领孩子一起玩;把我们和孩子的世界连接起来,一起享受生活乐趣
小结
尊重
尊重孩子想法,相信他能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
孩子在成长,规则、秩序、权利、义务需大人引导
陪伴
和孩子一起经历,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第四课—为什么孩子读不好书
原因分析
家长心态急躁,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
陪读需要优哉游哉的心态
家长焦虑,孩子跟着焦虑
成绩焦虑
怎么判断家长是否是急躁心态
把学校当竞争场
听说同班同学上名牌补习班,你也想让孩子上
班级里成绩最好的同学你都知道
一个考试完着急下一个考试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多数孩子学习的动力都是外在动力
对现在的小孩,“知识改变命运”已不起作用
外在动力:老师和家长的逼和催
家长要引导孩子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刚上学时,让孩子感受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
内在动力:自主求知的欲望
例子
数学的简洁
汉字演变的美
和孩子分享学习成果
学习是劳动,分享是动力
引导孩子分享
学习金字塔
被动学习
听讲
阅读
视听
演示
主动学习
讨论
实践
教授他人
给孩子足够的成就感
学期或半学期结束,给孩子盘点学习成就
你的孩子遇到好老师了吗?你的孩子遇到好家长了吗?
每个年龄段的老师价值不一样
幼儿园老师:道理故事化
中小学老师:学科诱导
语文老师解读文学经典,引发孩子的看书兴趣
优质的名师会诱导孩子自主学习
语文:浦宇平
数学:学而思
英语:新东方
家长的言传身教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
家长在家也要看书,做好榜样
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第五课—通过“正面管教”,做不焦虑的家长
传统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哪些?它们又都存在哪些弊端?
“严厉性”管教
父母望子成龙,严格规定孩子,以惩罚来管教
例子:家长给煮营养早餐,孩子不喜欢,家长以惩罚逼迫
后果
常受惩罚,孩子要么越来越叛逆,要么因恐惧而屈从
长期依赖家长发号施令,孩子可能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相应的责任感,不利心智发展
”骄纵型”管教
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
例子:孩子想吃鸡蛋,煮好鸡蛋却要吃饼干,家长都顺着
后果
孩子成为“小皇帝”,并认为家长所做理所当然
孩子会总觉得别人亏欠他们,长此以往,孩子会缺乏独立和责任感
软硬兼施
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孩子在两种极端态度中无所适从,产生更多问题
正面管教是怎样一种管教方式呢?
提出人:简 • 尼尔森
既不严厉也不骄纵,采取“和善”与“坚定”并存的态度管教孩子
和善
温和而善良、和蔼,不等于取悦,取悦=骄纵
关键在于尊重
例子:孩子跟父母顶嘴
严厉性父母
感到孩子不尊重,立马火冒三丈,惩罚孩子
骄纵型父母
觉得不舒服,但仍放任孩子,由着孩子发脾气
和善型父母
不马上与孩子争辩对错,暂时离开,“积极地暂停”
等孩子冷静后,再与孩子交流
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但不接受他的做法
双方理性地寻找解决办法
坚定
坚定不等于坚硬、惩罚、说教、控制
关键仍是尊重
例子:孩子一放学就看电视
严厉性父母
命令孩子立刻关电视,去写作业
骄纵型父母
随孩子看电视或用条件交换
坚定性父母
和孩子协商,并把结果制定成规则
看电视和写作业的时间
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
与孩子讨论为何这么做
明白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用坚定态度执行规则
小结:以尊重和爱为基础,遇到问题多沟通,并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怎样具体实施正面管教?
不试图“赢了孩子”,而是要学会“赢得孩子”的合作
①倾听孩子,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②表达对孩子遭遇的同情
③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
④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例子:早餐挑食
倾听:问问孩子早餐想吃什么
同情:父母也有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小时候也曾有这种心情
感受:在倾听和同情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后,讲早餐的重要性
解决:让孩子设计自己的早餐方案,合理选择
赢得合作
①﹢② 建立信任阶段
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及行为背后原因
寻求过度关注
表现:频繁打扰,希望父母帮他们做事
原因:觉得受到忽视,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以获得归属感
例子:家长打电话时,孩子频频打岔
解决:电话响时,拿手表给孩子,告诉表针转几圈就会讲完电话,孩子盯着手表忘了吵闹
逐步建立规则—“我在忙,请不要打扰我”
让孩子帮忙做其他事,吸引他的注意力
认为“我说了算”
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消极对抗,不听父母
原因:只有我说了算,用各种方法影响父母决定才觉得自己达到目的
例子:玩玩具后家长要求收拾,孩子却拿到床上,家长生气,孩子变本加厉
解决:积极暂停,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解决问题
报复
表现:孩子以牙还牙,搞破坏,伤害别人
原因:觉得没人疼爱自己,无归属感
例子:家长限制吃零食,孩子把厨房食材扔掉
解决:不生气,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再与孩子沟通
自暴自弃
表现:沮丧逃避
原因:觉得自己根本获得不了归属感,干脆放弃
例子:孩子系不好鞋带,于是不出门
解决:家长多鼓励,先一步步教孩子,再让他自己做
小结:细心观察孩子表现发现原因,找到问题所在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孩子更好沟通,建立信任感,实现正面管教
③﹢④解决问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