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医学课程分享 |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不要随便给孩子吃中成药、抗病毒药物、提高免疫力药物,不要做推拿、按摩,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对孩子有用
观察孩子
做好记录
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的时间(体温、皮疹、咳嗽、腹泻... ...
注意是否出现必须去医院就诊的体征
家庭护理
确保孩子足够休息、停止上学
清淡饮食,提供足量液体,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
保护其他孩子
不要让感染的孩子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或上学
家庭自我隔离
如何观察孩子?
了解儿童常见病
呼吸道
上呼吸道感染
中耳炎
扁桃体炎
鼻窦炎
下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
肺炎
消化道
腹泻
肠炎的表现
秋季腹泻,轮状病毒
呕吐
胃炎的表现
小呕吐后腹泻
胃肠炎
急性肠胃炎
泌尿道
感染
当发烧且无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小婴儿,可做尿常规化验
血液系统
贫血
多为缺铁性贫血
辅食注意红肉食物,维C水果的摄入,高铁米粉等
注意随访血常规,了解是否有发生贫血的可能
过敏性疾病
呼吸道过敏
哮喘
鼻炎
消化道过敏
食物过敏
皮肤过敏
荨麻疹
湿疹
强调家庭日常管理,忌偏方、忌乱来
观察孩子
孩子生病时,家长的主要职责就是观察
意识状态
轻微的烦躁不安、哭闹、激惹
生病的常见现象
意识障碍,需就医
嗜睡
意识障碍早期表现,最轻的意识障碍
嗜睡可被唤醒,醒后意识基本正常
停止说话或其它刺激后又睡着了
意识模糊
比嗜睡程度深一些
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表情少)、定向力障碍、活动明显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判断低于正常水平,部分小孩会有错觉、获捐、躁动不安等,偶尔还有出现胡言乱语
另一种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称为谵妄,个别小孩会出现特别兴奋和亢奋,家长难以理解他的行为
昏睡
意识障碍的进一步发展会进入昏睡状态
接近于不省人事;处于熟睡状态;在强刺激下可唤醒,如按压眼眶、甚至用尖锐的痛惜刺激他的痛域;醒时交流没有逻辑、答非所问
昏迷
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完全丧失
有无脱水
脱水常见于胃肠炎
如何判断
轻至中度脱水
①活动减少;②小便次数减少(24小时<6次); ③口唇干燥;④体液相关减少,如小便,唾液,眼泪减少;⑥ 小婴儿还会表现出囟门凹陷
重度脱水
①孩子烦躁不安或过度嗜睡; ②眼窝深凹;③手脚冰凉苍白;④皮下组织水分减少、皮肤弹性不好(捏起手上皮肤,缓慢复原);⑤小便24小时只有一到两次
脱水到一定程度很危险,脱水需就医,轻至中度脱水可在门诊指导下经口补液,重度脱水必须输液。家里可常备补液盐(国内推荐补液盐III)
呼吸状态
呼吸困难
鼻翼煽动、鼻孔张开(鼻翼煽动、扩张,有助于更多气体进入)
吸气性凹陷(如图右侧,孩子吸气时,肋间隙下凹、肋骨下缘明显下陷)
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急促
家长观察较为困难,需经过一定的学习,可通过其他更直观的状态来观察
1.评估精神状态
当孩子呼吸困难、呼吸障碍时,精神往往不太好,出现烦躁不安、难以入睡、食欲下降等表现
2.数呼吸频率
在安静状态下(最好是熟睡时),2个月以下,呼吸频率大于60次/分钟;2—12个月,呼吸频率大于50次/分钟;1—5岁,呼吸频率大于40次/分钟;大于5岁,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钟,则提示孩子肺部有问题
还要注意孩子的体温情况,排除发热导致的呼吸增快
体温升高的时候呼吸也会快,所以体温正常的时候数呼吸才有价值
循环状态
判断依据
末梢温度
皮肤有无苍白和花纹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正常
心率
血压:家庭无法监测
紫绀(末梢紫绀,嘴唇紫绀)
简单判断方法
压迫指甲观察颜色复原时间
压的时候发白,但马上就充盈,时间少于2秒
若复原时间较长,可能末梢循环不好,要特别小心
部分孩子在发热的起热阶段,由于体温调定点上升了,我们的身体会做出一些调整,也就是末梢循环变得不好,循环状态会变差,这个时候按压手指可能充盈时间会超过2秒,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如何同医生交流?
去医院的目的
让医生判断孩子的状态
诊断
处理
开药并不是就诊的目的
就医前的准备
理清思路
简明扼要的表述孩子的病情
可准备文字提示
准备的内容和体温与本次疾病相关
与医生的沟通
就诊时不与医生发生正面冲突
不是每个医生都值得信任,不是每个医生都愿为你承担风险
不是每个家长都是正确的
家长自身教育很重要
理解“病程”的概念
家长的焦虑和“无知”(对病的无知)对孩子是不利的
当医生开了不能用的药
比如利巴韦林、阿糖腺苷、匹多莫德、各种中成药等
一切静脉输注中成药都应该拒绝
不建议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可以委婉拒绝
比如,“这个药我家里有了”,“这个药孩子上次吃了又吐又拉,有不良反应”等。实在没办法,拿回家不吃也是一个办法
希望
改变家长在孩子不舒服时就灌药的做法
用药要有依据,不能随便用(这需要医生判断)
用药要权衡利弊
自限性疾病不用药也能好,但是该用药时也得用药
学会观察,做到密切的观察
学习靠谱的育儿知识,不要去相信偏方,也不能完全相信个人
相信权威机构,如:美国儿科学会、相信FDA、CDC、世界卫生组织、梅奥组织等这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