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 3 大坑娘的误区
实际上,在哺乳期生病并不会影响奶水的质量,多数也不需要吃药。实在想用,也要遵循这 3 个原则:
1、生病就别给宝宝喂奶了
① 平衡用药利弊
看治疗的好处,是不是大于继续母乳喂养的好处。
比如得了非常难受的病,比如牙疼、严重乳腺炎等,已经严重影响情绪,甚至导致乳量减少了,建议还是用药比较好。
但像常见的感冒影响不大,不用吃药就能自己好起来,就不必吃药了。
② 选择哺乳期安全的药物
记得在用药前向医生说明自己想要继续母乳喂养。这样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就会选择哺乳期安全性高的药物了。
国内比较常用的是哺乳期 L 分级,如果我们用「用药助手」查到这个药物标注为 L1 或者 L2 的话,说明这个药在哺乳期就能放心用。
比如常见的抗生素、止疼退热药在哺乳期其实都可以用。
③ 尽量选择外用和口服的药物
吃药的时间,尽量选择哺乳后,或者宝宝睡觉之后,等下次哺乳时,乳汁中药物的含量会相对较低。
另外,就药物的影响而言,外用 < 口服 < 肌肉注射 < 静脉输液。所以,咱们尽量选择外用和口服的药比较好。
2、喂完奶要排空乳房,防止乳腺炎!
哺乳期,乳汁淤积是很常见的事情。
淤积的乳房积少成多,就会变成肿块,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堵奶」、「结奶」和「乳腺炎」。
但是呢,大部分情况下,淤积的乳汁都能及时排出,短暂的乳腺炎也能很快好起来。
只要你不要找人乱按,严重就去看医生,通常也不会乳腺脓肿,更不会开刀引流。
说到这里,很多宝妈会认为「排出乳汁」=「排空乳房」,甚至为了预防乳腺炎,在每次喂奶后都会不停地用吸奶器,或者手挤奶的方式,苛求一滴不剩。
实际上,乳汁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你用多少,它就会增加多少,是排不空的。
相反,如果我们一直排奶,一直排奶,乳房就会以为我们很「饿」,生产更多奶。当供大于求的时候,乳汁就会淤积,甚至会得乳腺炎。
而能缓解乳腺炎的「排出乳汁」,是有针对性的。哪里淤积成块,就挤哪里,而不是整个乳房都要挤压。
3、奶水这么少,不能攒攒再喂吗?
奶不够
其实,咱们不能光靠我们自己的感觉去评估奶水的多少。
只要宝宝每天看上去精神不错,大小便正常,体重增加符合生长曲线,就说明我们的奶量充足。
如果奶少,要不要攒奶呢?
当然是不需要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给宝宝喂奶,都是有奶的。你越喂奶,产奶能力越好。
这里我们就要再啰嗦一句,乳汁产生的原理是越吃越有。等到涨奶的时候再给宝宝喂,大脑就会接收到信号——奶多了,就会减少下一次的产奶量。
频繁过度涨奶还容易引起乳腺炎,甚至胸部下垂。
当然,如果奶量真的少,我们就应该多给宝宝亲喂,而不是攒奶。
不过,现实生活中,总有各种原因没办法实现想亲喂就亲喂。建议大家及早准备一台高质量的吸奶器,通过模拟吸吮来刺激乳房产奶,缓解涨奶,预防乳腺炎,还能实现追奶大业。
只有妈妈轻松自在了,我们的母乳喂养才能坚持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