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的思维导图,非常全面,历时一个月。 |
学会提问
前言
好处
客观评价图书、杂志及网站上读到的文章或论述,不盲从盲信
评判一场讲座或演说的水平高低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通读指定文章后撰写有理有据的论文
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目的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寻找更好的看法、结论,作出更好的决定(决策质量)
两种思维方式
正确答案
自然科学有
有关人类行为的无
充满争议而又千头万绪
找到有强有力论据支撑的观点
海绵式思维
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单纯的获取知识
我们的高中学习就是这样,精读,理解概括主题,记忆知识点但不作评价
淘金式思维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对于各种信息和观点作出取舍
批判地评价所读材料,质疑作者为何、如何得到各种主张,论述中是否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案例:美国该禁枪吗
是否值得花时间争论
支持或反对保护濒临物种
不同立场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蓝色是不是大多数公司老总最喜欢的颜色
无意义
两种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
捍卫自己的观点
强势批判性思维
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
价值观
本书定义
代表了人们认为重要和美好的事物,抽象概念。
我们自己认可的行为准则,并且希望别人的言行能与之一致
例子:我们重视接触“大人物”(具体观念)是因为我们重视“地位”(抽象观念);我们希望对象实话实说,传达的是“诚实”是我们珍视的价值观。
你甘愿就辅助自杀这一行为与他人辩论,这就与你赋予“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抽象概念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
找到一个观点背后的价值观
批判性思考的人应具备的价值观
自主性
从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积极主动地形成自己的结论,注意那些和我们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士。
好奇心
不断提问
谦恭有礼
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不能盲目坚持我是对的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一旦你发现说理透彻、证据可靠的人,不论其肤色、年龄、党派、财富、国籍如何,一定要毫无偏倚地信赖其观点,直到更加透彻明晰的论证出现为止。
利用一些策略让谈话进行下去
很多人并不乐意别人探寻他们的思考过程,很正常,但不要咄咄逼人不欢而散,目的是探讨问题。
友好的讨论氛围
(1)表示对别人看法的理解;(2)问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各自去找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为何别人认为你的证据不堪一击 (5)双方的最好理由结合后能否产生新结论。 (6)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 (7)讨论语气平和得体,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8)表情和动作都要谦恭,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kindle标注
冒险精神、雄心壮志、自主性、舒适感、优秀、公平、理性、包容和自觉自愿,对我们而言这些也许都是重要的价值观,但很可能别的讲道理的人也有一套重要的价值观,和上述许多价值观相冲突。我们常见的做法是只愿听那些价值观取向和我们相似的人的观点,党同而伐异。我们必须要与这种倾向作斗争。
我们许多最有价值的社会交往或学习经历都始于和那些拥有类似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交流。这方面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尽力理解那些和我们的价值观背离的人。
你应该倾力拥抱这个修正后的世界,信心百倍地认为这样的世界才更加可靠。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当我们思考的动机就是为了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保持一致、毫不更改时,我们就对批判性思考的价值观不管不顾。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变成了鼓吹者和宣传家,千方百计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当前的立场。
当人们无力去理解或改变自己的境遇时,奇迹式思维就变得更为强大。在这种巨大需求的驱动下,任何相信人生有随机或偶发因素的想法都被斥为令人沮丧而置之不理,代之以奇迹式的因果关系的承诺。
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许多立场和观点并不是特别有理有据不容辩驳,它们也是别人传递给我们的观点,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对这些观点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将其当做针对我们自己的人身攻击。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这些理由其实非常充分,只要你愿意听一听,足以改变你对这个论题的看法。
通往批判性思维一个重要问题的大门:“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关键问题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第一步就是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两种常见论题
是什么
描述性论题
应不应该
规范性论题
写作建议
尽量缩小选题范围
让结论一目了然
练习
第一篇
论题:父母在家教育子女是否合适(规范性论题)
结论: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
理由:1.父母不愿容忍学校处罚违纪儿童的动机不能保证家庭学校有良好结果。2.如果父母在家体罚子女,没人知道。
第二篇
结论:以孩子对对象的广告需要被管控
理由:1.孩子不能区分广告片和动画片的区别,而广告利用了这一点。2.广告中都是垃圾食品,让孩子越来越不健康。
第三篇
论题:法庭审判实况录像该不该直播
结论:不应该。
理由:1.直播会导致证人拒绝作证2.人们看直播是为了看证人出庭作证的刺激场面。
理由是什么
证据包括事实、研究报告、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词以及类比等
写作建议
做出结论前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不要使用逆向逻辑或反向推理。
如何探究
搜索引擎范围太大 过于笼统
研究涵盖论题的主要刊物
时事政治、社会问题
主要的新闻出版物
纽约时报 华盛顿时报 华尔街日报 今日美国(美国读者看得最多的)
音乐
滚石 音叉 旋转
商业
福布斯 财富 彭博市场
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尽量使用指示词和短语
提纲 内容梗概
练习
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理由
第一篇
结论:公共游泳池有可能威胁公共健康
理由:1.很多公共游泳池卫生不达标(研究表明)2.很多去过公共泳池后开始患病
第二篇
结论:不应该强制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理由:1.强迫的慈善行为不能让学生走出社会后主动参加社区服务(因为不是自愿的会产生怨恨)2.强制的可能会使学生敷衍了事,甚至对服务对象态度粗鲁。
第三篇
男篮和男足不应一直作为周五晚上的例行节目
理由:1.这个节目使得其他的体育活动不能得到平等关注(因为周五晚上以外的时间往往家长都在工作,没有时间观看比赛)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如自由、公平、民主等
我们常常无界所读的文章或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找
找出论题和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
留意抽象的词语
平等 责任 色情 侵犯
改变立场,找到可能有歧义的词语
喜欢宠物和不喜欢宠物的人对于“对动物残忍”这个短语的看法大相径庭
就是说反对这个结论的人会如何定义这个关键词
将一个词可能有的多种含义都带到论证中,看是否影响论证的效度
一般的定义方法
同义替换
忧虑就是感到紧张不安
举例说明
忧虑就是候选人打开电视看选举结果公布时的心情
标准定义
忧虑是一种主观上的不适感,伴随有自主神经系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
对大多数有争议的论题进行客观评价,同意替换和举例说明这两种定义方式都不合适。
在字典上找到具体全面的使用规则,如果找不到就有这两种方法。
是否能够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作者对某个意思不太明确的词语的解释
教育质量
学生的平均成绩。
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人数。
考试过关,通常要付出的劳动量。
在脑海中是否能想象出具体景象,不能的话,可能这个词就有多种含义。
工资外的额外福利
写作建议✏️
注意模棱两可的陈述,避免认为你的关键词意思众所周知
采用不同的视角审视文章
练习
第一篇
不当着装
第二篇
药物
基本权利
压制民众
第三篇
外来移民
失业率
水污染
危及美国的文化
kindle标注
事实上,很多文献,如美国宪法,都是有意要显得模棱两可,这样这份文献才能与时俱进,其中的关键词如“自由”、“携带武器”的不同含义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广告商都希望你把最具有吸引力的意思安到这个意思不明确的词语上。批判性思维有时候能为你保驾护航,让你不贸然做出事后追悔的购物决定。
广告词里常常充满了意思模棱两可的词语。广告商有意使用这些歧义词来说服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比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都要棒。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
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注意也有可能产生误导。
描述性假设
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
辨认描述性假设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公考逻辑推理中的缺桥论证
练习
第一篇
结论:朋友之间不一定要完全诚实
理由:1你说实话可能伤害到朋友2你没有面临必须说真话的境地
价值观假设:不伤害朋友比诚实更重要
第二篇 重做
结论:加入大学生联谊会
理由:1有机会结交挚友2有机会认识专业人士方便找工作3经常组织聚会可以锻炼领导能力4大学需要丰富多彩
假设:领导能力很重要,朋友很重要,大学的重要目标是找到好工作
公司会认可这样的履历
第三篇
结论:收养子女有权找到生身父母
理由:多数人想知道自己为何被抛弃
kindle标注
在本章中我们并不想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让他们以为价值取向就像冰激凌一样,既然我选择了最爱吃的蓝莓奶油口味,你没有理由劝我说选择柠檬松糕口味更明智。冰激凌不过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那不就行了?选择价值取向需要一个推理的过程,需要有证实它的理由。
推理过程有无谬误
谬误很多,不用死记硬背学会提问,掌握常见谬误
3种常见谬误
推理建立在不合理的假设上
滑坡谬误:假设若采取某个提议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今天禁止酒类广告,明天牛奶、鸡蛋糖果都会被禁止)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因为某种方案不能完全消除某个问题就否定这种方案。(禁止酒类广告不能完全消除酒类消费;安防不能完全消除偷盗)
案例:是否应该禁止在电视上播放酒类广告
用无关信息分散注意力
人身攻击谬误:不直接反驳提供的理由而是攻击提供理由的人
光环效应谬误:政客们常用美德词汇分散注意力,让听众不去关注具体的行动或政策。
转移话题谬误
你为什么对我撒谎?你总是挑我的错
牢记真正的论题
用结论证明结论
循环论证谬误
这种做法非常好,因为它非常好
辨认谬误的过程
找出结论和理由
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进行比较
如果结论支持某个行为,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具体的优点或不足
找出可能存在的假设
是否有强烈诉诸情感的词语干扰你的注意力
练习
练习一
结论:社会应同意使用大麻
理由:1只要毒品的药用价值在社会上达成共识,就应该同意使用。共识已达成(民意调查、加州艾滋病治疗协会)
诉诸公众谬误:诉诸普遍观点或流行看法。(如果某个看法广受欢迎,这个看法就一定非常好)
偷换概念:一个关键词多次出现注意意思有没有发生改变(科研人员对药物的优点达成共识和民众的一致意见相比是非常不同的共识)
诉诸可疑权威
1要看某个观点是否是权威擅长的领域2擅长的领域也要看证据
练习二
结论:政府不应该托管儿童
理由:1儿童应该和母亲一起成长,不应干扰儿童正常的发展过程
没说一起成长的好处
理由:2应由父母而不是国家来塑造儿童的性格
诉诸感情谬误
“自以为是的鼓吹家”
常见于广告、政治、法庭
通过一些词汇引发人们不好的感情联想
稻草人谬误
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容易受到攻击
“使儿童变成通用计划的试验品”
两难选择谬误
很多时候总有两种以上的选择,作者表现的好像只有两种选择
有没有可能既让儿童发展项目存在,又让父母能对儿童成长施加影响呢?
乱扣帽子谬误(explaining by naming)
简单用一个名称解释一个事件,实际上并不知道为什么如此
老爸为什么行为这么古怪?他正在经历中年危机
工作压力、休息、锻炼、人际关系等都有可能提供合理解释
扩展
阅读《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Damer
练习3篇
第一篇
结论:建议从三年级开始性教育是一个错误。
理由:1这个建议将家庭的作用完全取消
2.应由家庭承担性教育责任
谬误:人身攻击、两难选择
答案补充:稻草人谬误、一厢情愿谬误(混淆了“是什么”和“该是什么”,性教育应由父母承担并不意味着父母会提供这些教育)
第二篇
结论:不能通过禁养比特犬的法案
理由:1.大多数对比特犬的投诉都来自恨犬人士;2。比特犬是温和规矩的(“我”家的狗;本地宠物诊所的医生);3.禁养比特犬后会禁养一切可能咬人的狗。
谬误:滑坡推理;诉诸权威
第三篇
两难选择、转移注意力、滑坡
证据的效力如何
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直觉
依赖于直觉的断言需要其他类型的证据
如大量个人经历和阅读经验会在某一时刻变成直觉冒出来。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起飞时感觉不对劲。
个人经历
容易以偏概全
天天抽烟活到99
典型案例
分散注意力,使人们不纠结于证据的价值。
优势:让人容易对某个论题感兴趣
特点:用事例细节激发听众情感(禁止开车时使用手机的一种论辩方式是说一些让人肝肠寸断的故事,都是因为开车打电话出车祸导致人死于非命)
应对: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反例?这个例子是否存在偏见?
当事人证词
通常效力不大
常见于:商业广告、电影预告、图书封底推荐等,尤其是引述名人的话。
问题:选择性。(兼听则明,期盼心理)利益相关(当事人立场)信息不全面。人为因素(当事人看起来值得信赖)
专家意见
我们需要依赖专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只能在某几个方面小有所成,而要样样精通,我们既无时间也无知识储备。
专家也会犯错
IBM主席认为电脑没有市场
一些专家比另一些靠谱
网站专业度、信誉;业界名声
关键问题:专家对这个主题了解多少;是否有渠道掌握第一手资料(《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专家立场,是否有利益相关,偏见(校长对于削减教育经费的看法)等。
专家说的话被多手引用,考虑原始断言的可信度。
越是有争议的观点、结论,越需要更多时间花在论据上
学术写作
期盼的证据:经过同行专家评价的研究、稳妥的研究方法得来答得民意调查、严守学术标准进行的科学研究。
如果只依靠直觉等以上几个得来理由,则要当心。
个人观察
翻译的不好,更像是witness
最可信的报道基于最近得来的观察,而且是几个人处在最佳环境里同时得来的,和事件无明显期望值,不带任何偏见。
比如证人证词,很可能对记忆加工,遗漏之类,所以这一类一般不太可靠。
观察者,不像特定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我们见到和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愿意听到和见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那些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我们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相符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研究报告
依赖科学的方法:可公开验证(其他科研人员按照同样条件可得到同样结果);可控性(使用特别程序减少犯错率,外部因素影响最小化。所以科学方法很难应用到解决复杂人类行为的很多问题中,相对物理世界太不可控);语言精确,前后一致。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采用了科学方法也不一定得到可靠的结果。
研究质量有高有低
很多研究结果被另一群人重新检测后发现是错误的
研究结果只能支撑结论,不能证明结论,所有的科学发现都可以找到不止一种解释方法(参见第7章,啥意思)
研究人员有自己的期望值,难免夹杂主观因素。
研究结论被引用之后被歪曲
研究结论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改变,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
鼓励孩子而不是表扬孩子
见标注。
下面的研究“事实”都在主流科学资料来源上报道过,但是都被最近的研究证据所驳倒: ·百忧解、左洛复和帕罗西汀对于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来说医疗效果要比安慰剂好得多。 ·吃鱼肝油、锻炼身体、做智力游戏能有效抵抗老年痴呆症。 ·麻疹疫苗可引起孤独症。
研究的人为因素越多就越难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外部世界
强求确定性谬误
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判断研究是否可靠
研究的来源质量如何?被同行专家评定后才被发表的期刊较为可靠,所以要看期刊的声誉如何。除了来源质量,还有没有其他线索显示这项研究质量高?报告中有没有详细说?
研究结果是否被其他研究重复验证?如果被不断重复验证正确,那就有理由相信,至少在那些反对该结论的人能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证据之前,我们都要相信它。
研究时间是最近的吗?研究结果有没有可能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有关抑郁症、犯罪和心脏病对的起因在20世纪80年代可能和在2010年看起来大不相同。
研究者是否显示出有强势批判性思维?有没有研究与之观点相反的材料?还是只选择支持他的?对于支持他观点的研究有没有批判的态度?有没有进一步证明结论的意愿?
研究样本能概括多大的范围?(下一部分讨论)
样本是否被过度概括了
研究人员永远不可能对所有事件、人群无一例外地进行研究;有些抽样方法比其他的更加可取。
覆盖率大
研究1000名比100名大学生更有说服力
多样性
各种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类型学生
随机性
尽量保证所有人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
研究人员使用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有没有偏见?片面的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在科学研究中无孔不入。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是否可靠
得到的答案不一定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态度。
很多调查问题设计有歧义,面临多种解读
调查本身包含两个重要偏见
语境偏见
问题在问卷中的位置,呈现方式;问卷长度(如果太长,后面的问题可能不那么认真回答了)
要不要将饮酒年龄降低到21岁以下?这个问题前面一题是:选举权应不应该被赋予18岁孩子?
措辞偏见
你对总统大张旗鼓推行医改式的社会主义有什么看法
你对总统的医改尝试,即覆盖人群更广、成本更低的医疗体系什么看法?
调查和问卷应当被当成较好的证据。但要注意不要在调查范围之外过多概括;有些调查声誉更高,调查质量越高,越有说服力。仔细盘查调查的程序在接受调查的结果,可以做出自己的合理概括。
研究进行的客观条件和研究者所描述的条件是否吻合?研究结果有没有被歪曲?
研究人员的立场?利益相关?
类比
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
它们让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某个论题,因此对它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例子
伊拉克战争:支持者将其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者将其比作越南战争。
隐含假设
我们需要解释的事物与被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那么它在其他重要方面也会相似。
关注两个因素
两个事物相同和相异的点
相同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通常相关的相同点比相关的不通电所占的比例越大,类比的效力越高。
练习
根本没必要害怕互联网会让报纸和杂志消失。不管怎么说,冷冻快餐的风行也并没有让下厨烧饭这个传统消失。
我跟作者观点不同,我认为问题在于类比的词性都变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早点清除问题学生并处理好他们带来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一格臭鸡蛋往往会弄糟一整块鸡蛋饼。
臭鸡蛋一定会毁了任何一起的东西,但学生对班级的影响却不好预测。
练习
第一篇
证据类型:问卷调查
随机性不够;覆盖范围不足以过度概括
答案补充:酒鬼的明确定义,具体标准是什么?自我评定主观性太强
第二篇
类比
为什么法律系的学生参加难度极大的考试不允许使用手提电脑?律师都能使用电脑来查阅棘手案件的相关信息啊
考试使用电脑很多都是有答案的,相当于没有思考,律师查资料是为了辅助自己的论证。
答案:相同点是都涉及利用电脑查找难题的答案,不同是参加考试的学生正在被测试他们本该不借助任何外部帮助而能顺利掌握的那些知识。
第三篇
问卷
样本太少(75人)过度概括;覆盖范围小(得克萨斯州的一家饭店);问题有措辞谬误(将亵渎国旗定义为反美思想了,不允许不同解读方式)
kindle标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也许你还是认为类比质量有高有低,有些类比经不起推敲,有些类比经得起考验,但即使最好的类比所提供的也只是暗示。因此,如果一个作者通过与另一件事作对比来得出一件事的结论,那么他就应该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撑两者间最重要的相似点揭示出的具体原则。
对许多看法而言,总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彻底干脆地证实或是驳倒它们。例如,很多证据都证实“每隔一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这个断言,虽然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证据可以反驳这一断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判断,证据数量上的优势到底在哪边,这样我们才能决定这一事实断言的可靠程度如何。
比起要详细说出一套又一套复杂的内因和外因导致了一个人大发脾气,诸如人际关系出现的种种问题、父母对他的强化训练、孤立无援的感觉、睡眠不足和生活中的紧张刺激等因素,我们干脆简单地说那个人脾气不好,或者那个人是好与人为敌。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化问题,阻碍我们找到更富有洞察力的理解。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只能在某几个方面小有所成,而要样样精通,我们既无时间也无知识储备。
有没有替代原因
言之成理的另外一种解释,如果有各种各样合理的替代原因,作者提供的原因就欠缺说服力了。
出现因果断言时,警惕存在替代原因的可能性
主要情形
日常人际交往
他怎么没有回我短信
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
胡德堡大屠杀事件
可能原因:政治立场;心理压力;过激反应
科学研究结果
母乳喂养会给母亲带来健康上的好处
可能原因:不用母乳喂养的人工作时间更长,压力更大;不用母乳喂养的人可能因为自己就有健康问题怕带给小孩;哺乳的女性锻炼更多,吃得更多样化等。
教训:持论者经常先有结论再去找对自己有利的原因。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
组间比较
最好的设计方法——随机化实验设计,将替代原因减到最少
比如药物治疗,与一个相同的研究组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如何反应进行比较
保证两个研究组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干预之前就存在很多不同,就会出现很多替代原因。
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例子:烟民很少的流感很可能是因为吸烟后经常洗手阻碍了流感病毒的传播;不常患感冒的人有吸烟倾向等。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
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认不出二者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事后归因谬误
迷信;政治人物把上岗后发生的一切好事揽到自己头上
很多事件紧随在其他事件后面发生,却并不是由前面事件所引发的。
基本归因错误
解释他人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如小偷偷东西
写作
不断追问为什么
时刻向读者证明你没有忽略其他可选的解释
练习
第一篇
吃橙子可以战胜抑郁症
病人是可以短期自愈的抑郁
病人为了讨好研究者
感觉良好的病人有去做别的事情,比如锻炼
第二篇
高管从企业偷钱的原因
社会上还有很多其他人背负同样的压力但是没有诉诸非法手段
儿童时期的经历
最近有没有跟老板吵架
有没有偷窃历史
第三篇
坚持锻炼减少生病的几率
经常锻炼的人可能本来健康状况就要好一些
不经常锻炼的人可能是因为常生病而无法锻炼
经常锻炼的人比较注重健康、保暖
kindle标注
构建过去事件的各种原因还存在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很多证据依赖于人们的记忆,而大量的研究显示记忆往往会遭到极大的扭曲。 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是不是有了某件事或某些事的合理解释呢?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通过问一些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取得一些进步。 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努力去比较它们的可信度。要考虑采取其他不同视角,这样事件所涉及的利益方就可能会被考虑进去。阅读事件的多种不同版本来帮助你扩大见解的范围。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那就是有很多事件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找出一件事的简单而又唯一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是由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联合起来的结果——这些原因共同起作用创造了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整体环境。
“我们不知道这类事件发生的确切原因,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促成这类事件发生的多种可能的原因。”因此,在寻找替代原因时,我们必须要记住,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经常会撒谎
展示统计数据的方式可能具有欺骗性
比如王佩丰教的展示销售数据条形图时把Y轴刻度改一下,突出数据差异性
警惕不知来历的数据
数据如何产生的
平均值
总数平均
中位数
众数
还要考虑极差和每个数据出现的频率(数值分布)
例:医生给了癌症病人一个中位数10个月,意味着一半病人活不到10个月,病人将作出可怕的展望,但很可能另外一半有的能活几十年,不同的医院给出的数据可能也不同。
数据欺骗
案例:减肥药公司做的临床试验是100人中只有6人报告有副作用,然而结论是94:%的人服用后有显著的积极效果。
将结论所需数据与所给数据进行比较
或者先不看作者结论,通过作者所给数据想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进行比较。
数据缺失
百分比与绝对数值
有54000人饱受艾滋病折磨
通过聚焦全国范围内受病痛折磨的总人数来企图引起公众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尽管这显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当我们将54 000除以美国的大概总人口数3亿,我们只得到一个大概2%的数值。
相对比较
知道美国内战哪一年的年轻人不到一半
这样的调查结果和20年前类似的调查得出的结果比起来又怎么样?
信息缺失
网站、杂志上的投票
一个人有多少票
随机性小,投票基于网站,排除了不懂电脑的读者
对相同数据的不同表述方式
相对风险
医药公司通常在他们的广告中使用相对风险,媒体报道也倾向于关注相对风险。
绝对风险
案例
想象一个65岁的女性刚患了中风,和她的医生一起商量治疗的方法。医生引用了三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统计数据: (1)甲种疗法可以减少33%的未来再次患中风的可能; (2)乙种疗法可以减少3%的绝对风险,从6%降低到3%; (3)丙种疗法,有94%的女性在十年里不会再患第二次中风,而没有接受这种疗法的病人有91%的人十年里不再患中风。
所有这些选择都指向同样的治疗效果,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风险而已。第一种(33%)是相对危险度降低率,如果一种疗法将心脏病的风险从100例中的9例减少到100例中的6例,风险就降低了33%,但是绝对风险的变化,从9%到6%,却只有区区3%,而疗效好的结果只是从91提升到94,也仅仅只是提高了3个百分点。当一种疗法其好处是以相对方式而不是以绝对方式表达时,个人更愿意使用这种疗法。
每天吃太多高脂肪含量的肉食品使患肠癌的概率增加了25%。 新的癌症药物的效果令人失望,数据显示乳腺癌减少的绝对值只有0.5%。
练习
第一篇
平均值的欺骗性
答案补充:横向(其他政府部门活动花费)和纵向(往年竞选活动花费)比较
第二篇
需要百分比数据
答案补充:应该拿过去家中事故发生率与现在的进行比较;被狗咬与是否待在家中没有必然关系;被电视弄伤是怎么弄伤,视力?哪里来的数据?
第三篇
相对风险
kindle标注
轮到自己写作时,专门拿出点时间来解释这些数据是怎么产生的,数据的含义,以及数据存在的局限。这样做会增加你在读者中的可信度。你在向他们表明你并不是在偷偷摸摸地向他们灌输东西。你同时也在鼓励他们成为批判性思考的人,让他们自己对数据的质量得出结论。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影响论证说服力的关键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时空限制
读者注意力有限
社论短小精悍点到为止
作者所拥有的知识总是不全面。
作者确实想要欺骗你
想要说服你的人价值观等常常与你不同(试图打消你的好奇心和理智,鼓励你依靠情绪来选择。)
常见的重要省略信息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
1.常见的反驳论证 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c.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
2.遗漏掉的定义 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 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 b.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 b.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b.调查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 c.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问卷选项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a.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a.论证有没有遗漏了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结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b.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a.当“通灵巫师”或者“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不真实的概率有多少。 b.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运动赌博人士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们成功的概率一样,然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示例:祛痘灵洗面奶祛除95%的深层污垢和油脂,帮助祛除不好看的斑点。
这个广告没有包含下列任意一个信息:①其他品牌洗面奶祛除深层污垢和油脂的百分比,也许它们能祛除99%的污垢和油脂呢;②单单用香皂清洗可以祛除的污垢和油脂的数量,也可能只要用平常的香皂就可以把脸洗得干干净净;③使用这种特殊产品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很可能里面有些成分会引起皮肤过分干燥或者有致癌危险;④斑点的其他来源,也许污垢和油脂在洗脸时并不是人们最关心的部分;⑤造成斑点的污垢和油脂的分量,也许5%仍然能造成足够数量的斑点;⑥这种洗面奶的其他优点或缺点,比如气味、价格、有效时间。广告商省略掉许多关键数据,而你如果想要购买得明智些就需要这些数据。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示例:建设一所大面积的新学校可能会有什么负面效果
环境(动植物)
教育资源分配
资金从何而来
房地产价值(这个不太懂)
哪一部分人并没有从提议的行动当中受益?谁蒙受了损失?受损的人对此有什么话说? ·提议的行动对权力分配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怎么影响我们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怎么影响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写作
省略信息是难以避免的,需要自己判断哪些是重要的。
当一条省略信息能够强烈影响到读者对你的论证所持的立场,那就不要省略。
想象各色人等在评价你的论证之前想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练习
第一篇
从来不喝酒的人可能本来身体就不好
适当饮酒的负面影响
适当饮酒的标准
补充:研究对象是如何挑选的
第二篇
克隆的负面影响
虽然这项技术的优点可能远远大于缺点,但我们需要知道优缺点,这样才能判断结论的价值。
克隆器官的价格
答案补充:没有引用任何研究,全都是假设,没有实验证明这些优点
第三篇
非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又是如何
德国在非民主时期又是如何
kindle标注
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重要省略信息存在,所以,你应该时刻问自己这个一般性的问题:“作者或演说者有没有遗漏什么其他信息,而我在判断推理的质量之前必须要知道这些信息?”这样的问题能让我们在追随被提倡的行动的浪潮时停下来思考思考。
你有没有明白仅仅因为省略掉的信息的缘故,像“五个医生当中四个都同意”“纯天然”“无脂”“低碳”“有利于心脏”“头号领衔商标”“ADA认证”以及“没有添加防腐剂”这些广告词可能都很准确但却产生了误导效果?
批判性思考的人追求独立思考的力量时,如果他们做决定的基础是极为有限的一点信息,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几乎所有的结论或者产品都有一些正面的特点。那些只想告诉我们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的信息的人,就会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正面的特点,而且是不厌其详,活灵活现。但是他们会隐藏那些结论的负面因素。因此,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其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要求得到这些亟须的信息然后你才能做出决定,现在你必须在找不到缺失的信息时确定你是否还有可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早先曾警告过你推理的过程从来都是不完整的。这样,自动声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就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替代原因讲的是一个结论可能存在不同的因果依据,本章关注从一套理由中可以推断出多个可能的结论。不是所有可能的结论地位都是同等的,要确定最终采纳的结论是最合乎情理的,
二分式思维
dichotomous thinking 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
虚假两难选择就是这种思维
这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往往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
不能理解语境对特定答案产生的重要性,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情况
科学家应不应该继续从事干细胞研究?二分思维的人认为自己需要选择“该或“不该”的立场,事实上应该用“这取决于......(特定的时间、环境)来回答。
美国应不应当涉足其他国家的维和行动?
考虑语境,在缺乏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应该或不应该都可能是合理的。
应该,当这个国家与美国有千丝万缕关系时,如沙特;当我们海外得劲经济利益濒临危险时;如果美国被看成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有责任维护世界和平。
不应该,美国国内问题已经数不胜数,不应该在其他国家浪费时间
莎士比亚是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剧作家?
找到多种可能的结论
从理由当中推导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假设理由都是站得住脚的,再进行推断
书中例子
结论:美国应该保留死刑
理由:没有死刑有些人犯罪了没办法处罚,比如已经判了终生监禁的人伤害监狱看守;一个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只有以死偿命才公平。
其他结论:我们应保留死刑,但仅限于已经被判处终生监禁而又伤害了监狱守卫的犯人;我们需要保留死刑,目的是囚犯伤害守卫的情况下使用。
使用条件句找到多种可能的结论
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有限,所以需要一个限定条件才能得出某个合理的结论。
例:如果税收减免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那么....
如果评选标准是....那么.....
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等问题为结论提供限制语境
书中例子
结论:面向儿童的广告应被宣布为非法
理由:孩子不能客观评价他们看到的广告,父母要么拒绝让孩子不高兴,要么有求必应宠坏孩子。
其他结论:如果可以证明儿童评价不了他们看到的东西,会深受广告的影响,那么那些广告应宣布为非法;如果立法旨在限制面向儿童的广告,那么政府应该在规范这些广告方面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而不应该简单宣布为非法;如果企业被当做人看待,他们也有言论自由,包括广告权,不应该被限制。
重新表述问题
我们要不要关闭市中心地区的酒吧?开业以来已经有十几个大学生深受酒精中毒的折磨了。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深受酒精折磨的问题——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法,如严格执行饮酒年龄的限制,惩罚卖酒给未成年人答得酒吧
练习
第一篇
结论:学校食堂没有尽到为学生服务的职责
理由:学生抱怨饭菜质量低,种类单一;食堂种类多的话,更多的学生就会选择食堂;后勤提供种类丰富的伙食是职责。
不同结论:利用其他方式吸引学生去食堂就餐;如果学生的抱怨是真实的话,应该改善。
答案:如果食堂的目标是维持价格最低,而丰富菜单会提高价格,那就不算没有尽到职责;
第二篇
结论:想跑步的人都应该买一双水星牌运动鞋
理由:作者穿了跑步之后跑得更快更久,脚跟也不疼了;《跑步者文摘》评价其为最好的运动鞋之一
不同结论:这两个理由都不太可信啊。如果我跑步能力提升是因为这双鞋那可以买;如果跑步者文摘比较中立,评价标准可靠可以买。
答案:如果一个人买得起水星,还想跑得更快更久,那么水星是个好选择;和作者情况差不多的跑者可以考虑购买水星;如果跑者对现在的运动鞋不满意,购买水星很可能提高他的跑步效果。
第三篇
家人对同性恋的支持有助于他们避免抑郁和自杀倾向
理由:针对245名包含了所有性取向人及其家属的调查
不同结论:后者可能本来就有抑郁症;公开探讨与支持不等同啊,作者所说的支持是什么?调查是否是随机的?那些没有抑郁症的可能更愿意接受调查。
这个答案可能也是错的,做这个练习时应该假设理由都是可靠的,而我在理由上挑毛病。
kindle标注
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常常随之而来的那种劳有所获的感觉,可能会诱使你对所有结论一视同仁,认为自己一旦把所有结论罗列出来就已经万事大吉。但是你要记住有些结论可能比其他结论更能站得住脚。
虽然我们对于逻辑和事实表示出极大的敬意,作为形成结论的向导,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们的价值。它们只能引导我们走到一定地步,然后我们就不得不使用逻辑和事实为我们提供的那些帮助,自己走完通向确定看法的剩余道路。
批判性思考将我们从上面所勾勒的那种刻板僵硬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一旦我们认识到种种可能存在的结论,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个人选择得到提升的那种激动。
常见谬误整理
光环效应谬误
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
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偷换概念谬误
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
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
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稻草人谬误
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
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
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错误类比谬误
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因果混淆
(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
(neglect of common cause fallacy)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
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这种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喜欢把别人行为的动因看成是来自其内部因素的作用(他们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环境的力量)。因此,当发现有人偷窃,我们很可能将偷窃行为一下就看成小偷骨子里没廉耻或是没良心的结果。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外部环境的作用,比如说贫困或者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以偏概全谬误
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个人经历常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
强求确定性谬误
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一厢情愿谬误
混淆了“是什么”和“该是什么”,如性教育应由父母承担并不意味着父母会提供这些教育
反向推理
一开始就确定了少数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再拿另外的信息(哪怕是不相干的信息)来证实这些既定的假设,而不是将这些信息另行考虑或是去推导出新的、也许更复杂的假设。我们都想简化这个世界,然而,解释活动往往需要抽丝剥茧。解释事件可不像流行谈话节目里那些访谈嘉宾经常说的那样简单轻松。
要竭力避免“逆向逻辑”或“反向推理”,这样做的理由不过是追加的一记马后炮而已,它们会随着你的结论而变化。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