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自己的生活理解 |
认知天性
3、让你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原有的知识体系肯能对学习新技能产生阻碍,如开拖拉机和开小汽车
让旧知识流入潜意识中
(+)旧知识锚定新知识,记忆更牢
给学习者的建议
A编码:知道、理解并且记住知识(形成短期记忆)
B巩固:遗忘,重复提取,形成深刻心理表症,形成身体记忆或者长期记忆,不需要深度思考既能被提取使用(形成长期记忆)
C检索:做得越多,知识记得越牢固,检索就是建立对知识的框架感;检索越容易知识越不容易被忘。
D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
中华航空1985年迫降事件:“空间定向障碍”
学习时候要避免“记忆扭曲”
“汤姆森”案件: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来自其他事件的干扰可以歪曲记忆
用实践和测验评估自己
和有经验的人一起工作
日常练习要尽量模拟真实环境,比如英语学习要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读和背
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
联想记忆、分块、穿线、定点,复述等
智商与智商测试
正确理解智商
智商分三种:分析性(考试学习能力强)、创新型(达芬奇)、实战型(处理问题能力强)
“动态监测”优于“静态监测”,告知测试着那些指标需要提高和提高的方法,过段时间在测试,因为人是会变的。20年前的智商不等同于现在的智商值。
E举一反三
达芬奇: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流体力学
F学会构建概念
G学习迁移(在生活中多去实践)
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难的离谱对学习毫无帮助
1、认知误区:学习过程中,多记笔记多重复多背几遍,就能牢固掌握知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有的人很努力但是学习还是不好。
2、了解整个的学习过程
学习技能的过程是建立心智模型的过程,心智模型能够让知识自动组合自动使用,不需要大费力气的去提取并且存在提取障碍
学英语
不用刻意去想就能脱口而出
学游泳
任何时候下水就能游,不会忘
学骑自行车
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体记忆了
书中案例1:飞机驾驶员在飞行中遇到困难,引擎熄火了飞机开始倾斜,怎么办?(货物重量?单个引擎够不够?可以起来会是什么角度?......)
没有时间去查操作手册,或者谷歌
仅仅是把知识存储在大脑中没用,关键时刻检索不出来
没有形成心智模型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反复阅读对知识掌握毫无用处
谷歌效应:只要知识很容易被获取,大脑就不会花费力气去记忆
建议平时听讲座,有人拍照记录毫无用处,正确的方法是做笔记,先整理存放整齐,后续多次提取等于记得牢固。
案例2:反复阅读测试(考试能够大幅提高记忆效率)
一周内反复阅读一篇文章比如10遍
读一遍,1周后再读一遍
读一遍,考一次
元认知: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
1、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应该在哪里花功夫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爱使用自己错误的认为会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
知识链与知识结
检索对学习十分重要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带来短期记忆,高效学习必须加入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刻意练习形成短期记忆,后刻意练习形成长期记忆,短期记忆需要转化为长期记忆)
案例:3英尺内投沙包,2种训练方式,整12周后测评
刻意练习,Focus/feedback/fix
只投3英尺的距离
只投2英尺和4英尺的距离
案例2:医生学习缝合毛细血管的手术
50%的医生一天内集中上完四次课
50%的医生隔一周上一次课,四周上完
无论在哪个环节,第2组医生的表现超越第1组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效呢?
向长期记忆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
短期记忆必须转化为长期记忆
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需要数小时或者数天时间
时间要求
出现遗忘后再检索知识需要花费大脑更多能量
遗忘本身可以促进记忆
学习跳伞
不允许做笔记,要求倾听,领会,测验,不合格走人
难度循序渐进
模拟真实环境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影响学习的几个因素
基因和环境:基因决定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稍微好奇一些,如果环境能够满足其的好奇心,这个孩子会特别聪明(这种影响相当微小)
性格、求知欲、家庭条件
同卵双胞胎的认知能力有差别
抱有成长心态
向专家一样思考和练习:米开朗琪罗画完西斯廷大讲堂顶上的400多个人物形象后,所有人都称赞他画的好,是天才。米说:如果让人们知道我为了练成这个技能耗费了多大的精力,这件事请就显得没有那么美妙了
建立记忆线索
给学生的策略
刻意练习、成长性思维、不怕失败、不怕挫折、迎接挑战,反复训练,认知天性,用科学的方法给大脑一些小小的挑战,才能学的更加牢固。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别刚学完就考试,过段时间再考
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学了语文学数学学体育
给老师的策略
解释学习的过程,比如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教会孩子如何学习
创造适合难度
及时反馈,学习目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有助于学生更加尊重老师信任老师,整个班级更具领导力